采购需求
镇平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项目在县城区建成区范围内开展系统建设,管理范围覆盖面积大约为25平方公里。根据国家、住建部相关标准,镇平县数字化
城市管理系统建设9个基础子系统和4个拓展子系统,按照“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运行模式和“统一受理、归口办理、限时办结、过错问责”的原则,受理和办理人民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统一指挥、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捷、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结合用户实际需求,本期镇平县数字化城管系统维护主要包括软件及数据维护、信息采集服务及网络运营服务。通过5G专网优享模式,实现网络数据传输,确保系统平台的稳定和良好运转。
1、项目维护服务内容
1.1基础软件维护服务
通过对平台运行支撑软件定期检测和维护,保障平台运行稳定,降低故障率。确保平台在突发事故导致基础软件故障,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可及时得到维护和技术支持,并快速解决故障。
序号 |
名称 |
数量 |
单位 |
1 |
数据库管理系统 |
1 |
套 |
2 |
中间件 |
4 |
套 |
3 |
操作系统 |
7 |
套 |
4 |
杀毒软件 |
1 |
套 |
1.2应用软件维护服务
为了有效保障镇平数字城管系统应用软件的稳定运行,投标人须提供以下技术服务,以充分满足运维要求:
1)对系统的更新部署提供历史版本的备份;
2)应用软件维护服务。
²对应用服务之间的连接进行检查
a)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b)移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c)用户终端是否能正常访问应用地址。
²进行各个服务器的运行状况检查,检查各服务是否运行正常以及接口运行状况是否正常。
应用软件维护清单 |
|||
序号 |
系统名称 |
数量 |
单位 |
1 |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 |
1 |
套 |
2 |
地理编码子系统 |
1 |
套 |
3 |
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 |
1 |
套 |
4 |
协同工作子系统 |
1 |
套 |
5 |
综合评价子系统 |
1 |
套 |
6 |
应用维护子系统 |
1 |
套 |
7 |
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
1 |
套 |
8 |
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 |
1 |
套 |
9 |
数据交换子系统 |
1 |
套 |
10 |
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 |
1 |
套 |
11 |
业务短信子系统 |
1 |
套 |
12 |
视频监控子系统 |
1 |
套 |
13 |
微信服务平台 |
1 |
套 |
1.3地理信息数据维护服务
地理信息数据是镇平县数字城管系统运行的基础。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以及一些不可抗因素,实际的地理信息数据会不断的发生变化。此外,管理辖区边界的变更,网格的调整等都要求对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定期的维护,地理信息数据维护包括对地理数据进行数据入库、地图制作、地图服务发布等工作。
地理信息数据维护清单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数量 |
单位 |
1 |
基础地形图 |
25 |
平方公里 |
2 |
地理编码数据 |
25 |
平方公里 |
3 |
部件数据 |
25 |
平方公里 |
4 |
网格数据 |
25 |
平方公里 |
5 |
数据处理、建库 |
25 |
平方公里 |
1.4信息采集运营服务
组建数字城管信息采集专业队伍23人(包含信息采集员21人,管理人员2人),为镇平县数字化城管系统信息采集提供服务。
依据相关城市管理标准,在“数字城管”覆盖区域内,以人工巡查的方式负责对城市事件动态问题、部件问题限时采集;对热线投诉、视频监控、领导交办等途径反馈问题进行核实;对所发现问题结案前进行核查;对责任网格内力所能及的市容环境脏乱问题做到“举手之劳”;以及处理数字城管中心其他指定任务。
岗位名称 |
人员数量 |
信息采集员 |
21 |
管理员 |
1 |
项目经理 |
1 |
合计 |
23 |
网络运营服务清单 |
||||
序号 |
项目 |
数量 |
单位 |
说明 |
1 |
短信网关(云 MAS) |
1 |
项 |
|
2 |
100M 互联网专线 |
2 |
条 |
|
3 |
100M 数据专线 |
3 |
条 |
|
4 |
10M 数据专线(数字城管专用) |
7 |
条 |
|
5 |
10M 电子政务专线 |
1 |
条 |
|
6 |
IMS 电话费 |
1 |
项 |
|
2、项目维护服务要求
服务期限:签订合同后为期 3 年。服务期间需提供常驻服务人员负责招标方软硬件、网络及系统的维护,保证平台运转良好,消除事故隐患。提供良好的应急服务方案,如有特殊故障或紧急情况,应加派人手解决问题直至问题解决。提供全年 7*24 小时的故障应急处置服务,30 分钟内响应,1 个小时到达现场,8 小时内解决常见故障,24 小时内完成严重故障和备用方案落实,确保故障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并且在故障解决后的 3 个工作日内提交详细的故障处置报告,作为故障处置的完整记录和总结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