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1、规划背景
随着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
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根据《大运河国家
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涉及溧水的天生桥风景区-石臼湖集中展示带和胭脂河天生桥。
胭脂河主要流经洪蓝街道,洪蓝街道历史悠久,城镇发展脉络与运河变迁息息相关,人文特色
突出,现状老镇区整体风貌保存较好。
为更好挖掘胭脂河及其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划定运河及其他相关文物紫线,明确保护和管
控要求,制定开发建设指引导则,彰显明文化特色,力求展示胭脂河的独特性,积极打造国家
明文化运河旅游带。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运河两侧景观塑造,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古
镇特色风貌保存与快速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结合丰富城镇人民生活、提升洪蓝街道的整体
城镇品质,规划建设为胭脂河文化旅游带的旅游服务核心,特编制本次规划。
2、规划内容
2.1 规划概况
2.1.1 大运河保护综合协调和长远保护发展的需要。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大
运河本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同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
到广泛的认同。大运河作为跨流域的、大型的水运体系,不论是申遗还是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
单位,其目的都是指向运河遗产的长久保护和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工作又涉及到文物、水利、
交通、环保等诸多部门,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休闲旅游、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
并与运河沿线城乡地区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需要通盘考虑运河保护与发展问题,全面协调
利益相关主体。
2.1.2 大运河体系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是中国经济发展脉络中必不可少的商运
之河、民运之河,沟通中国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漕运航道,是古代中央政府发
展的经济生命线。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为了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增进
社会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与生态、城乡建设的协同发展,让运河文化融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参与保护和共享运河文化。
2.1.3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江苏段是全线历史最为悠
久、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活态利用最好的段落,江苏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省份。
大运河(南京段)在运河体系中也灿极一时。明朝建都应天府后,开挖胭脂河,具有独特的历
史价值和社会政治意义。不仅构建了以应天府为经济中心的明朝运河体系,促进形成了江南地
区开放的水运系统,使得早期江南运河枝状体系逐渐成网状,缩短了江南地区漕运航程,同时,
还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早期的融合发展。
溧水胭脂河,开凿时开山切岭,沟通了石臼湖水系和秦淮河水系,代表了明朝最高的工程
技术水平,运河至今仍保留航运功能,是真正活的运河,极具明朝特色、南京特色。
2.2 规划范围
2.2.1 研究范围:北起一干河沙河口,南至石臼湖,包括蒲塘、仓口村及洪蓝镇区等区域,
作为此次保护利用规划的研究范围,研究范围面积约 45 平方公里。
2.2.2 规划范围:胭脂河本体保护范围,河道上口线外延 20-50 米,北至一干河沙河口,
南至石臼湖,全长 14.7 公里。重点地段景观设计范围:胭脂河东西两岸绿地,五峰山桥北 100
米至洪蓝老街南侧新建水闸,长约 2.6 千米,设计面积约 46.23 公顷。沿胭脂河洪蓝老镇改造
提升规划:北至平安西路,东至金牛南路,南至水闸路(洪溪街),西至茅山路及周边居住组
团区域,设计面积约 31.70 公顷,其中核心区设计范围约 9 公顷(详见附图)
2.3 本次规划主要任务
(1)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大运河保护与建设的相关要求。
(2)通过系统梳理,深度解析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深入研究胭脂河的历史文脉、河道
变迁等,明确胭脂河在全国大运河体系、江南运河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3)胭脂河主要流经洪蓝街道、天生桥景区,沿线自然景观风貌较好,历史资源众多,
包括运河河道、桥、闸等水利水工资源、码头、仓库、老街、古村以及配套的管理机构旧址等,
梳理评估遗产现状保存情况、综合价值、管理情况等。高度提炼河道特色与沿岸建设问题,针
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规划策略;合理确定目标定位与总体发展方向。
(4)响应国家大运河保护口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依据评估结论,对胭脂河
沿线的河道本体以及有保护价值的地块、村落划定保护紫线,制定开发建设指引导则,对胭脂
河全线实施整体系统性保护与传承。
(5)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对各遗产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期整治与展示。
(6)遵守“最小干预”原则,以遗产本身的展示与利用为主,尽量保持遗产现状,避免
缺乏历史依据的臆造与复原。在充分考察现状的基础上,对遗产本体与环境进行修复。挖掘提
炼运河文化、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既有文化元素,针对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进行展示策划,
打造承载记忆、回味乡愁的完整的运河文化路线,打造具有特色文化风貌的运河文化旅游带。
(7)对沿线用地及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根据国土用地资源调查成果,充分利用存量
建设用地,挖据可建设用地,结合运河整体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沿线建设用地的功能布局和
开发保护策略,并在天生桥大道以北,选取 4-5 个节点,详细表达设计理念及方案。
(8)以天生桥至洪蓝街道沿线水岸为载体,打造特色文化景观节点,激发场地潜在活力。
与古镇风貌区融合,留存历史建筑特征,引入本地文化,梳理景观流线。对建筑及院落内部功
能空间进行改造提升,体现旅游服务特色。促进文旅融合,形成我区新的旅游文化品牌。
(9)重点地段景观设计主要任务:在全线历史文化挖据与保护的基础上,详细分析现状,
结合文化展示及景观设计主题要求,对本范围内的景观进行详细方案设计。充分展示运河文化
内涵展示,协调老镇与运河的风貌、功能,使运河与老镇在文化展示、功能衔接、风貌上融为
一体。结合全域交通,提出本范围内的水上交通、码头、陆上交通、停车等交通组织方案。提
出本范围内景观详细设计方案的近远期开发实施措施,并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
(10)沿胭脂河洪蓝老镇改造提升规划主要任务:在溧水区域旅游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洪蓝
老镇的功能定位,在运河体系中分析研究洪蓝老镇的运河地位;深入研究洪蓝老镇历史渊源及
文化底蕴,高度进行文化研究,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分析老镇的历史镇区功能布
局、街巷肌理及与运河的关系,强化运河、老镇的融合协调;对老镇现状建筑、风貌、配套设
施进行分析,挖掘有价值的保留建筑,对现状的消极矛盾空间进行分析,结合历史特征,对街
巷、空间、功能、风貌、配套等提出具体详细的提升设计方案;对于保留建筑及院落内部在功
能利用上结合区域旅游发展需求进行提升;结合溧水区全域旅游规划,提出洪蓝老镇的旅游承
载及旅游策划;对老镇改造提升的投资、收益及运营进行策划研究。结合功能地位及旅游策划,
注重原住民生活需求,对现状配套设施进行分析,提出完善配套设施布局措施,改善民生。
2.4 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 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 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 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 修正)
(2)国家条例、规范、准则、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011 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1 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2008)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17 修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管理办法》(2003)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
《园林设计文件内容及深度》(DB11/T335-200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城市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木本苗》(DB11/T211-2003);
(3)省及地方条例、管理办法和规划
《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3)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10)
《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04)
《江苏省防洪条例》(2017)
《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2018)
《江苏省水文条例》(2017)
《江苏省航道管理条例》(2010)
《江苏省内河交通管理条例》(2017)
《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
《溧水区城乡总体规划》(2018)
《溧水区洪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溧水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编)》
经国务院批准的大运河相关专业规划
2.5 成果框架
文本框架
(1)背景研究
对区域背景、文化背景、政策背景的研究
(2)规划解读
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及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的相关规划解读
(3)历史资源分析与评估
包括对运河遗产、运河集镇文化、民俗风情的现状分析与价值评估。
(4)规划目标、规划思路
基于现状、规划、案例制定本次规划的目标与思路。
(5)历史保护规划
搭建合理的历史保护框架体系,根据遗产分类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与管理要求。
(6)展示利用规划
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对历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接区域旅游发展,制定合理的主
题、路径,突出胭脂河文化旅游特色。
(7)沿线建设用地的功能布局和开发保护策略;天生桥大道以北,选取4-5个节点,详
细表达设计理念及方案
(8)划定运河紫线
(9)重点地段景观设计
总体景观结构、功能分区、竖向设计、河道雨洪设计、特色景观节点设计、构筑物及园林
小品设计、道路及交通设计、植物景观配置、夜景照明设计、景观铺装及材料设计等景观详细
设计图及经济技术指标及估算。
(10)沿河洪蓝老镇改造提升
综合现状及建设条件分析、建筑现状保留及拆迁分析、用地及功能布局、景观系统规划
设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
计、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重点建筑保护修缮规划设计等。
图纸目录
区位分析图
运河遗产现状分布图
河道生态环境环境现状图
河道沿岸现状建设分析图
河道及周边交通现状图
各类遗产现状评估图
河道保护区划总图
河道遗产保护图则
河道沿线用地规划图
空间管制规划图
空间规划结构图
空间规划总平面图
道路系统规划图
旅游交通组织分析图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
建设用地对比分析图
重点地段景观设计:项目区位图、现状分析图、总平面图、景观结构图、功能分区图、
交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植物配置图、景观平面图、重点景观节点效果图、多视角鸟瞰图
及主要建筑意向图、设计估算表
洪蓝老镇改造提升:区位图、综合现状图、规划结构图、功能分区图、建筑现状保留及
拆迁分布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核心区详细设
计方案图、重点建筑保护修缮规划设计图、鸟瞰及透视等效果图(包括整体鸟瞰效果、局部
代表性的街铺节点效果、重点院落)、建设时序分析。
其他相关必要设计图纸
成果格式
(1)投标设计方案(A3 规格设计文册)
(2)电子文件:设计人须提供与其所递交的设计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 (载体建议使用光
盘),其中文本文件使用 doc 格式,效果图使用 jpg 格式,图纸使用 CAD(2000 坐标)和 JPG。
2.6 附图
2.6.1研究范围及规划范围图
3、付款方式
1、合同签订后,同时收到乙方的付款通知和正式发票后交付 20%;
2、完成中期成果,同时收到乙方的付款通知和正式发票后交付 30%;
3、通过专家评审后,同时收到乙方的付款通知和正式发票后交付 30%;
4、完成审批程序由甲方验收合格后,同时收到乙方的付款通知和正式发票
后交付 20%。
5、组织专家评审会的评审费用及相关事宜由乙方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