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项目要求
一、项目概述
1、普查任务
通过查清兴文县野生和人工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的种类、地理分布、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查兴文县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的分布、数量、生长情况;查清兴文县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查清兴文县引进树种(品种)来源、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普查范围是兴文县行政区域。提出符合兴文县实际情况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建议,建立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为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普查范围
本次普查包括全县15个乡镇和一个国营林场。
将全县划分为四大片区,分片区进行调查。
(1)丘陵区:莲花镇、太平镇、共乐镇、五星
(2)低山区:僰王山镇、玉屏镇,古宋、大河
(3)中山区:周家镇、麒麟苗族乡、大坝、石海
(4)高山区:仙峰乡、毓秀乡、九丝、国营林场
3、普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1)普查对象为兴文县行政区域内所有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
(a)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林场、苗圃等专门场所保存的种质资源。
(b)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原始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内处于野生状态的种质资源。
(c)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工程造林、城乡绿化、庭院绿化等栽培利用的种质资源(含水果、竹类)。包括省级以上审(认)定的林木良种、引种驯化成功的树种(品种)、新品种以及农家品种等。
(d)古树名木:主要包括古树群、古树名木。
(2)普查内容
(a)查清我县行政区域内乔木、灌木、竹类和木质藤本等林业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记录分布地点的群落类型及生长环境。
(b)调查树种种内的变异类型、来源、经济性状、抗逆性、保存状况等。
(3)普查办法
采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抽样核实、踏查、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等方法。
4、调查队伍
由技术单位抽调植物、林业、土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20人以上,组成技术普查队伍。承担调查的单位应有植物分类和从事林木种质资源研究、森林资源调查等林业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从兴文县林业系统抽调从事资源管理、林木种苗工作的人员(5-6人)组成普查领队,协助技术单位开展专项普查,为普查工作提供林木种质资源信息、档案资料和交通、向导等服务。
各乡镇指定1名工作人员,负责资料收集、普查区域和线路确定,协调向导、后勤等事宜(相关费用由技术单位承担)。
二、项目清单及技术要求
(一)项目名称:兴文县林业局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服务项目
(二)服务要求:
概算科目名称 |
项目 |
规格型号 |
设备费 |
|
|
|
测绳 |
带钢丝100m |
|
保险绳 |
双车缝扣加双钩20m*14mm |
|
生长锥 |
型号:CO300 |
材料费 |
|
|
|
瓦楞纸 |
50cm*50cm |
|
吸水纸 |
|
|
采集记录资料 |
A4幅打印胶装,每套25册,每册约100页 |
|
采集标签 |
定制 |
|
标本采集袋 |
定制(棉布材质,松紧扣) |
|
GPS用电池 |
型号:5号 |
|
迷彩服20套 |
|
|
仿军用胶鞋50双 |
|
|
仿军用雨衣 |
|
|
安全防护用品(含装备、药品等), |
|
|
铁锹10把,砍刀20把,创可贴5盒,其他不定型耗材1批 |
|
图件印制费 |
全县用5万分之一地图。 |
A0幅面彩色防水纸 |
出版/文献 |
编纂《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兴文县主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兴文县主要林木种质资源》、《兴文县经济林种质资源》、《兴文县珍稀、濒危、古树资源目录》 |
A4幅面,激光彩印,胶装; 征求意见稿(20套,每套5册) 送审稿(20套,每套5册) 最终稿(20套,每套5册) |
专家咨询费 |
省厅专家指导 |
省厅专家指导 |
评审费 |
评审费 |
|
|
植物鉴定、 |
鉴定费 |
车辆租用费 |
按调查点200个,
|
6座以上车辆(含燃油费、过路费、司机劳务费等) |
差旅费 |
培训、信息收集、汇报等
|
|
内业费 |
|
|
其他费用 |
|
|
(二)提交成果及要求
1、成果资料
(1)建立县级林木种质资源影像(数码照片)资料库;
(2)按照国家林业局编制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要求,构建县级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信息库或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信息由承担调查单位全面录入通过检查验收交付林业局;
(3)撰写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种质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按照《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附录 A 的要求撰写;结合兴文县实际,撰写五篇特色经济林风险评估报告。
(4)编写县级树种名录、县级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5)汇集外业的原始调查表、影像、图件、凭证标本等技术资料。
2、调查技术资料包括:
(1)管理与文书资料,文件、会议纪要、实施方案、培训照片、管理规则制度、技术经济责任合同等;
(2)外业调查原始资料,调查记录表、登记表等;
(3)图件资料,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照片等;
(4)上述资料、图片和文字的电子文档;
(5)为清查工作准备的各类档案资料;
(6)各级管理部门要求的其他成果材料。
3、图件:在林业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基础上,形成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比例尺1:5万。
4、照片:形成一套具有应用、观赏等价值的树种照片,照片应附有简要说明。
5、图册:形成兴文县优良林木种质资源图册5套,提供纸质文本30套;提供电子文本。
6、标本:制作一套较为完整的兴文县珍稀濒危、特色树种标本,且必须制作一下树种标本。
(1)兴文县竹类资源标本
(2)兴文县特色经济林标本(引进品种)
(3)兴文县野生珍稀濒危林木种质资源标本
(4)兴文县名木古树标本
7、质量评定:种质鉴定正确率≥95%以上,调查因子正确率≧90%,种质信息漏登率≤5%,质量评定为优良。
三、商务及其他要求
(一)基本服务要求
1、成果要求:达到县自查合格、市检查合格、省核查验收合格。
2、供应商必须执行《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2017年4月)(摘要详见附件1)、《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18年10月)(摘要详见附件2)
附件1:
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摘要)
第一章总则
1.1普查目的
通过开展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查清并掌握全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挖掘发现具有经济价值且尚未人工开发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不断丰富造林树种,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制定全省林木种质资源长期保护与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科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2普查任务
查清全省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别、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客观反映林木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分析与评价林木种子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提出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建立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
1.3普查范围
本次普查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普查范围为全省21个市(州)所辖183个县(市、区)。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纳入所在县行政区域进行调查。
1.4普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4.1普查对象普查对象为行政区域内所有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
(1)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采种林、遗传测定林、种质资源保存林(圃)、树木园、植物园、种子库等专门场所保存的种质资源。
(2)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原始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内处于野生状态的种质资源。
(3)栽培利用的种质资源:工程造林、城乡绿化、庭院绿化等栽培利用的种质资源(含水果、竹类)。新品种以及农家品种等。(4)古树名木:主要包括古树群、古树名木。
1.4.2普查内容
(1)查清县级行政区域内乔木、灌木、竹类和木质藤本等林业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记录分布地点的群落类型及生长环境。
(2)调查树种种内的变异类型、来源、经济性状、抗逆性、保存状况等。
1.4.3普查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采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抽样核实、踏查、线路调查、单株调查等方法。
1.5普查队伍
县级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应有从事林木种质资源研究、熟悉植物分类和森林资源调查经验丰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参与。具有专业调查队伍、技术力量强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自行组织开展普查,并邀请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技术力量相对较弱、不能独立完成普查工作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但承担调查的单位应有植物分类和从事林木种质资源研究、森林资源调查等林业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或中级职称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1.6普查工作程序
(1)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报当地所在市(州)林业局审批,并报省林业厅备案;
(3)落实普查经费,确定调查队伍;
(4)准备调查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工具、物质等;
(5)开展调查技术培训;
(6)对行政区域内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野生的林木种子资源、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和古树群等分别开展外业调查、登记;
(7)普查数据的整理、录入、标本鉴定、图件绘编;
(8)编制普查成果报告;
(9)组织专家对普查成果进行审查;
(10)普查成果验收、存档。
1.7普查成果
1.7.1县级成果
(1)建立县级林木种质资源影像(数码照片)资料库;
(2)按照国家林业局编制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要求,构建县级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信息库或信息管理系统;
(3)撰写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
(4)编写县级树种名录、县级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5)汇集外业的原始调查表、影像、图件、凭证标本等技术资料。
1.7.2市级成果
(1)撰写市级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
(2)编写市级树种名录、市级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1.7.3省级成果
(1)撰写省级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2)编写省级树种名录和林木种质资源目录;(3)建立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数据信息库或信息管理系统,出版《四川林木种质资源》等。
第二章
2.1资料准备
2.1.1基本资料
广泛搜集调查区域林木种质资源的相关资料:
(1)森林资源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古树名木调查、植物调查、森林资源档案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
(2)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木良种基地、林木种质资源库、林木采种基地、植物园、树木园、现代高效农(林)业园区等档案资料以及林木良种、引种驯化等资料。
(3)树木志、植物志、植物图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和科研考察等资料。
2.1.2其他资料气候、地理、土壤、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2.2普查工具
2.2.1器材数码相机、电脑、围尺、钢卷(围)尺、皮尺、生长锥、测高器、罗盘仪、GPS、海拔仪、计算器、望远镜等。2.2.2表格与文具
调查表格、调查用图、记录用纸、笔、包、等文具。
2.2.3标本采集器械
采集袋、标本夹、枝剪、高枝剪、手锯、放大镜、吸水纸、 制试剂、硅胶、标本采集标签和鉴定标签等。
2.2.4其他
野外常用药品、野外防护装备、通讯设备、安全用具等。
2.3技术培训
为准确掌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方法和标准,省林业厅集中对各地及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调查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多形式的组织全体调查人员进行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有关文件、技术规程、实施细则、树种识别和分类、影像拍摄、安全等有关知识及技术要求;全面掌握外业、内业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第三章
3.1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对收集保存在专门场所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登记。
3.1.1资料查询
通过查阅技术资料,掌握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定植、生长等相关信息。
3.1.2调查登记
现场核查各类林木种质资源的名称、来源、特征特性、保存场所、资源现状等信息;现场调查各类林木种质资源的生长、产量等,拍摄照片,填写表1。
3.2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对野生树种及其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摸清调查区域树种种类、数量和分布等。调查目的树种的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
3.2.1资料查询
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或出版的书刊等资料,掌握调查区域内野生种质资源基础信息,了解树种分布及整体概况。
3.2.2知情人访谈
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通过发动群众掌握特色林分、特色个体植株分布,并确定重点调查线路和重点调查区域。
3.2.3林木种类调查
采用线路调查为主,必要时可结合标准地调查,查清树种种类、数量和分布。
(1)踏查
根据现有资料和了解的情况,确定当地需要调查的树种,利用森林资源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按一定的路线,了解资源分布树种种类、林分起源、结构、林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
(2)线路调查
线路调查应在踏查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域的植被群落类型和海拔、地形地貌、河流、土壤、气候等因子进行布设,在地形图或卫星图片进行设计。在调查区域内不同的海拔梯度、坡向、坡位、植被群落类型均应布设有代表性的线路,在植被群落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适当增加线路数量。调查线路的长度原则上要求贯穿调查林分,宽度要求山区、河谷地段布低于10M,丘陵、平原地段不低于20M。在山区坡面地段,从谷底向山脊垂直于等高线设置;在河谷地段,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设置;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按南北向或东西向平行、均匀布设调查线路。
沿踏查线路记录观察到的不同树种,填写表2。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的树种需要采集枝、叶、花、果等器官,压制成标本以便鉴定,填写表3。
(3)标准地调查对树种种类多、分布面积较大的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根据树种种类、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设置标准地进行调查。标准地不宜设在林缘,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标准地面积布低于400M2,正方形或长方形。标准地调查内容包括树种名称、分布、数量等。填写表2、表4。
3.2.4优良林分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优良林分调查,同时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
(1)优良林分的确定
根据以下原则确定优良林分:
目的树种集中分布、处于中龄或近熟阶段的林分。
地形平缓、交通方便、分布相对集中,面积宜在0.3HM2以上,以便于管理、保护和今后的种子、果实采集。
宜选同龄林或相差2个龄级以内的异龄林,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0.6。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他经济性状明显优良,未经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
(2)优良林分的调查
①标准地设置
在确定的优良林分内,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标准地调查面积应占候选林分总面积的2%,标准地面积不小于400M2。
②每木调查
在标准地内实测每木胸径,调查标准低对角线上的林木树高、冠幅,目测树木通直度、结实情况。同时调查林分面积、地形、树种起源、林龄及郁闭度等,调查结束拍摄照片保存,填写表1、表4.
3.2.5.优良单株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展优良单株选择与调查,同时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并根据目的树种制定选优指标。
①林内选优:在确定的优良林分中选择或者在种源清楚且表现优良的林分中选择。
②散生木选优:散生木因找不到对比树,选择时多以形质指标为主,同时考虑并比较起年生长量,确定是否入选。散生木候选优树应该是实生起源的成年植株,还应注意其周围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措施,其土壤条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选优方法:参考附录C,采用优势木对比法、小样地法、丰产树比较法以及优良性状入选法等方法。
调查优良单株的树高、胸径、冠幅、重要经济性状、特异性状等,拍摄照片,填写表1、表5.
3.3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调查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等。调查目的树种的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
3.3.1资料查询
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该区域内栽培林木种质资源基础信息,了解栽培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及利用情况。
3.3.2知情人访谈
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询问栽培特意林分和单株。
3.3.3调查登记
在资料查询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等级栽培树种种质资源类型、数量及分布,填写表1。
3.3.4优良林分调查
见3.2.4。
3.3.5优良单株调查
见3.2.5。
3.4古树群和古树名木调查
查询等级古树群和古树名木的现有资料,进行实地核查和补充调查,填写表1、表6或表7.
3.5影像和标本技术要求
3.5.1林木种质影像
采用单反相机,对每种种质的株型、生境以及叶、花、果实等突出种质特性的细部特征拍摄图像。相机像素不低于1200万,采用JPG格式保存。要求拍摄物主体突出。图像清晰。原则上每份种质资源要求拍摄至少5张图片:生境或群体、植株、叶(含正反面)、花或果实、树皮或枝条各1张,拍摄时最好用塔尺、花杆或直尺作为参照物,其中全株植物照片在图片中的比例不少于1/2。
对树体高大的古树名木也可摄像。
3.5.2种质资源标本
调查现场无法确定的树种,需采集植物标本,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和采集记录,应用已出版的工具书,如植物志、树木志、树木检索表或图鉴鉴定。仍不能鉴定的树种,报请植物分类专家进行鉴定。标本制作参照附录E《腊叶标本采集与制作方法》。
4.1外业调查材料整理
4.1.1外业调查表整理
外业调查阶段性完成或全部完成后,要按本实施细则的标准和方法,核对外业工作调查的内容、范围及各类调查表,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必要时要进行补充调查,不得随意改动外业调查数据和基本文字材料。以附表编号顺序,将外业调查表进行统计、汇总并整理成册。
4.1.2影像整理
将拍摄的影像进行归类,并备份。核对影像资料的编号、种质名称与外业调查表是否相一致。
4.1.3凭证标本鉴定与整理
整理制作标本,组织鉴定并交所在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妥善保存。
4.2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以县为单位,登录国际林木种质资源平台网站:http://www.nfgrp.cn/,点击“资源调查”,申请注册会员并通过省林木种苗站审核后,登录该系统(一个县只能注册一个账户)。现爱系统菜单“帮助说明”中点击下载“管理员操作手册”,按照操作手册录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树种调查记录表、凭证标本采集记录表、标准地调查表、优良单株调查表、古树名木调查表和古树群调查表,并生成相应的统计汇总表。
以树种为单位,统计每个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点、分布总面积、株(份)数,优良林分的数量和面积、优树的数量等内容。
4.3图件编绘
根据外业调查结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回执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并应清楚反应以下内容:优良林分 、种子园、母树林、采种林、采穗圃、保存圃、保存林、植物园、树木园等的位置。根据需要,对县级行政区域内珍稀、特有、有经济价值或通过良种审(认)定的树种绘制种质资源分布图,标注该树种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位置,但各县标注树种应不少于当地调查树种的10%(调查树种在300个以上的不少于30个)。
4.4档案管理
普查结束后,成果资源经同级普查领导小组审查定稿,经省、市普查领导小组检查和核查合格后,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所有普查资料进行整理、编号,形成完整的林木种质资料普查档案,既是立卷归档,并实行计算机管理。
5.1普查报告
根据附录A的要求攥写普查报告,报告名称《XX(市、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重点分析本地的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分布及其多样性,突出体现地区优势和特色。对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利用潜力进行客观和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编写树种名录(包括科、属、种、拉丁名、别名、主要分布及地点等)和林木种质资源目录,并攥写普查工作总结。
5.2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
按照国家林业局编制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要求,构建县级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库或信息管理系统,并与《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对接。
5.3技术资源汇集
质量监督管理实行4级管理制度,即调查单位自查、市级检查、省级检查、国家级抽查。
6.1自查
各调查主体在阶段性外业调查结束后,要及时对所负责的外业调查资料进行自查。自查内容包括:
6.2质量监督
6.2.1检查数量
6.2.2检查内容
①定量调查因子:各项定量调查因子,包括经纬度、坡度、海拔、树龄、树高、胸(地)径、冠幅、树种分布面积等,测量误差要求小于5%。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以调查值为准;反之,则以检(抽)查值为准。
②定性调查因子:各项定性调查因子定性正确,填写无误。调查技术路线的制定是否正确,制定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2)资料内业检查
调查表格是否齐全,项目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准确;文字资料有无错、漏;图、表、文字资料是否一致。是否随意改动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和文字资料。
市级检查和省级核查工作结束后,检(核)查组应及时汇总检(核)查情况,攥写质量检(核)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内容与方法、检查数量、质量情况、经验教训和意见。
6.3质量评定
普查工作质量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级。工作质量评定的标准如下表所示。
质量评定表
质量等级 |
优良 |
合格 |
不合格 |
种质鉴定正确率 |
≥95% |
90-95% |
<90% |
调查因子正确率 |
≥95% |
90-95% |
<90% |
种质信息漏登率 |
<5% |
5-10% |
>10% |
3项评定标砖中,若有一项指标属于不合格,质量等级即判定为不合格;如3项均达到合格以上,则按最低的一项标准评定。
6.4结果的处理
对外业调查(包括实测与记载)达不到调查要求的,应进行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数据录入不合格的,应当重新录入。
6.5验收
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县级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验收,应在完成市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以会议形式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成员不少于5人,会议验收前将验收材料送专家组成员审查。
验收程序主要包括调查单位汇报调查成果情况,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发表质量检查书面意见,专家组成员各自发表审查意见,验收小组形成统一意见确定评价等次,验收小组组长宣读验收意见。验收结果评价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
附件2:
兴文县林业种质资源实施方案(摘要)
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及林业厅的有关要求,查清我县林木种质资源家底,制定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查清我县野生和人工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的种类、地理分布、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查清我县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的分布、数量、生长情况;查清我县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查清我县引进树种(品种)来源、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提出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建议,建立我县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为我县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兴文县行政区域内所有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
(1)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杉木种子园等专门场所保存的种质资源。
(2)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原始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内处于野生状态的种质资源。
(3)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工程造林、城乡绿化、庭院绿化等栽培利用的种质资源(含水果、竹类)。包括省级以上审(认)定的林木良种、引种驯化成功的树种(品种)、新品种以及农家品种等。
(4)古树名木:主要包括古树群、古树名木。
(二)普查内容
(1)查清我县行政区域内乔木、灌木、竹类和木质藤本等林业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记录分布地点的群落类型及生长环境。
(2)调查树种种内的变异类型、来源、经济性状、抗逆性、保存状况等。
(三)普查方法
采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踏查、线路调查、标准地调查等方法。
包括全县15个乡镇和一个国营林场。
将全县划分为四大片区,分片区进行调查。
表1片区划分统计表
序号 |
片区范围 |
技术单位带队人员 |
1 |
莲花镇、太平镇、共乐镇、五星 |
|
2 |
僰王山镇、玉屏镇,古宋、大河 |
|
3 |
周家镇、麒麟苗族乡、大坝、石海 |
|
4 |
仙峰乡、毓秀乡、九丝、国营林场 |
|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保证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农工办、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为成员的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县林业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林业局科技培训中心主任为副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委托具有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试点工作经验单位,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报宜宾市林业局审批,并报省林业厅备案。
(三)落实普查经费,确定普查队伍
根据普查预算,除省、市级财政专项经费外,其余由我县财政自筹经费落实,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由技术单位抽调植物、林业、土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20人以上,组成技术普查队伍。承担调查的单位应有植物分类和从事林木种质资源研究、森林资源调查等林业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从兴文县林业系统抽调从事资源管理、林木种苗工作的人员(5-6人)组成普查领队,协助技术单位开展专项普查,为普查工作提供林木种质资源信息、档案资料和交通、向导等服务。
各乡镇指定1名工作人员,负责资料收集、普查区域和线路确定,协调向导、后勤等事宜(相关费用由技术单位承担)。
普查周期为三年,采用春季和秋季各集中普查一次、冬季和夏季抽查的方式进行,必要时进行补测。
将全县划分为四大片区,分区分组进行普查,必要时进行交叉调查,查漏补缺。每组配备技术单位普查人员6名左右(其中植物分类专业人员不低于2名),另外包括县林业部门人员1名,乡镇林业站(或林场)普查人员1名,向导1名(同时负责物品运送)。
(一)普查步骤
1、制定方案。结合我县本地实际,由各站、股、室、林场等,根据调查总体要求,提出各地重点调查区域和主要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区,科学制定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实施方案。
2、宣传发动。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专门动员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种质资源普查的意义。成立普查小组,全面启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3、收集资料。由普查技术单位提出资料清单,县林业局责成专人收集本辖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普查资料、林业区划资料、果树花卉及古树名木等单项类种质资源普查资料、树木或有关植物的普查报告、林木引种情况、良种基地建设、地方志、树木志、植物志等方面的资料,将各种资料收集齐全。
4、培训人员。由技术单位指派技术专家,组织参加外业普查人员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使其参与普查人员全面理解技术规程、实施细则的理论知识,掌握普查方法及各项表格的填写,解决普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5、外业普查。依托各林业站、乡镇、村两委,深入发动群众,忆查当地林木种质资源,同时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当地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及林木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普查对象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初定普查线路,在做好材料准备、普查工具准备和安全防护准备后,科学安排,进入实地调查,搞好数据录入、样本的采集、照片的制作等工作。
6、内业整理。外业普查全部结束后,按照《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标准和方法,核对外业工作普查的内容、范围、及各种调查表,及时整理照片、标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按照省普查办统一编制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软件的要求录入数据并绘制以树种(品种)为单位的种质资源分布图。整理汇总后报市林业局。
7、阶段自查。当天野外调查结束,小组成员应当互相交叉复核,做到外业资料整理收集不过夜;各片区在阶段性外业调查结束后,及时对所负责的外业调查资料进行自查;各片区交叉进行检查;林业局在各片区交叉进行检查基础上不定期组织抽查。
自查内容包括:
(1)表格检查:检查表格是否齐全,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准确。
(2)记录检查:文字记载有无错、漏,图、表、文字是否一致。
(3)树种检查:将相同树种进行比较,若名称不清、生长量相差极大或形质特异的,应进行核实。
8、调查成果(含专著)验收、存档。
(二)普查成果
1、调查工作总结,主要包括:调查工作组织情况、调查工作过程、主要调查成果、主要方法、存在问题和建议。
2、普查成果资料
(1)建立县级林木种质资源影像(数码照片)资料库;
(2)按照国家林业局编制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要求,构建县级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信息库或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信息由承担调查单位全面录入通过检查验收交付林业局;
(3)撰写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种质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按照《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附录 A 的要求撰写;结合兴文县实际,撰写五篇特色经济林风险评估报告。
(4)编写县级树种名录、县级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5)汇集外业的原始调查表、影像、图件、凭证标本等技术资料。
3、调查技术资料包括:
1)管理与文书资料,文件、会议纪要、实施方案、培训照片、管理规则制度、技术经济责任合同等;
2)外业调查原始资料,调查记录表、登记表等;
3)图件资料,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照片等;
4)上述资料、图片和文字的电子文档;
5)为清查工作准备的各类档案资料;
6)各级管理部门要求的其他成果材料。
4、图件
在林业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基础上,形成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比例尺1:1万。
5、照片
形成一套具有应用、观赏等价值的树种照片,照片应附有简要说明。
6、图册
形成兴文县优良林木种质资源图册5套,提供纸质文本30套;提供电子文本。
7、标本
制作一套较为完整的兴文县珍稀濒危、特色树种标本。
8、各种统计表、数据库
本次调查历时24个月(2017年7月-2019年10月),主要分为5个阶段。
(一)2017年9月-12月
1、由县政府办印发《兴文县关于开展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制定《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实施方案》并于11月30日前上报省厅批准。
2、召开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动员及培训会议,做好部署发动工作,明确调查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学习种质资源调查方案、工作细则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统一调查标准和方法。
3、成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队伍。
4、落实工作经费,确定调查单位。
5、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国有林场,组织本辖区内相关人员,提出敏感区域及重点调查内容,按调查组制定的表格填写相关内容。
(二)2017年12月-2018年3月
县林业局完成资料收集,招投标项目,以及签订合同。
(三)2018年4月-2018年12月
技术单位团队开展外业调查工作。对已开展的外业调查情况全面整理。
(四)2019年3-6月
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及必要的补充调查,全面完成内业汇总整理。
(五)2019年3-10月
补充调查,完善调查成果。
接受上级调查办对我县调查工作验收,编制完成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各项调查数据和标本。
(一)资料准备
1、基本资料
广泛搜集我县林木种质资源的相关资料:
(1)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古树名木调查、植物调查、森林资源档案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
(2)林木良种基地、林木种质资源库、林木采种基地、现代高效农(林)业园区等档案资料以及林木良种、引种驯化等资料。
(3)树木志、植物志、植物图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和科研考察等资料。
2、其他资料
土壤资料(土壤图、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气候、地理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3、普查工具
全部由承担调查单位准备
1)器材:数码相机、电脑、胸径尺、钢卷(围)尺、皮尺(10 米、50 米)、生长锥、GPS、计算器、望远镜等。(每组1套,另准备1套备用;共7套)
2)表格与文具:普查用表、普查用图、铅笔、粉笔或腊笔、文具盒、工作包。(每组1套,另准备1套备用;共7套)
3)标本采集器械:采集箱(袋)、标本夹、高枝剪、枝剪、放大镜、吸水纸、瓦楞纸、台纸、透明纸、浸制试剂、烘干机等。
4)其他:药品、防护服、安全用具等。
4、技术培训和普查试点
普查工作开始前,技术单位普查人员集中进行室内培训,掌握普查要求和技术细节,进行任务分工。
技术单位和兴文县林业系统全部普查人员集中在资源较丰富地区,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普查试点。
组织相关普查人员学习有关文件、技术规程和有关基础知识,统一技术要求,通过短期培训及试点,掌握外业、内业的工作程序与技术要求、外业工作的安全常识等。
树木种类普查目的:主要是摸清区域内树木种类及分布,同时希望通过树木种类普查发现有价值的原生林木种质资源(优良林分、优树等)、珍稀濒危树种、古树名木等。
通过查阅资料和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普查区域内林木的种类和分布,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普查。
通过查阅资料和座谈访问等不能确定某个树种分布和面积,可通过线路踏查的方式确定其集中分布区,然后在该分布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普查。
1、线路踏查
(1)踏查线路确定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林分特点,选择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较为集中的地段,如四里坡工区,以及上罗镇、石碑镇等片状林区,尽可能包括所有植物群落,并且具备土壤、植被代表性强的特点。
(2)普查线路的设置要求
踏查线路应先在地形图或影像图上设计,线路密度根据自然条件的复杂程度和植物群落的类型来确定。
①在山区坡面地段,踏查线路设置要与等高线垂直;在河谷地段,踏查线路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设置;
②相对高差不超过 100 米丘陵和平原地区,应根据普查区域的面积和对普查总体的控制程度,按南北向或东西向平行、均匀布设 2-3 条踏查线路;
(3)踏查线路长度和宽度
踏查线路的长度要求贯穿普查区域或普查林分;兴文县为盆周山区,按照普查细则宽度要求为10米。
(4)线路踏查行进中不断记载新见的植物种(但百米段内不重复记载)。普查结果填写附表 1《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登记表》和表2《树种普查记录表》。在线路踏查中,发现有价值的珍贵、稀有树种或优良乡土树种群落,应该设置标准地进行普查。普查方法具体见标准地普查(表4)。
在线路踏查中,遇到主要林木的优株、优良林分或古大珍稀濒危树种时,开展相关普查,并填写相应种质资源普查表(表5)。
2、标准地调查
在树种资源集中分布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调查。
标准地大小通常为20 m×20m。标准地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或伐开的防火线,且应远离林缘。调查结果填写附表 4《标准地普查表》。
本次普查,标准地数量不低于40个。
根据筠连县、洪雅县、峨眉山市等区域的调查经验,调查前拟定的调查点,数量远远少于实际调查点。根据兴文县实际情况,初步拟定了190个调查区域,另外设置10个县城绿化区、农业园等调查点,则调查点初步拟定为200个。
表1拟普查地点及重点普查对象
序号 |
乡镇或单位 |
村或工区 |
小地名 |
主要优势树种或可能优势树种 |
备注 |
x0 |
x1 |
x2 |
x3 |
x5 |
x6 |
1 |
古宋镇 |
九庆村 |
苗圃 |
绿化树 |
|
2 |
|
大理村 |
苗圃 |
绿化树种 |
|
3 |
|
建设村 |
苗圃 |
毛叶山桐子等 |
|
4 |
|
土红坳 |
苗圃 |
绿化树 |
|
5 |
|
星火 |
中华山 |
杉木、柳树、 |
|
6 |
|
星火 |
中华山 |
杂竹、天然林 |
|
7 |
|
双河 |
青山岩边 |
天然次生林 |
|
8 |
|
双河 |
大路边 |
马尾松、杂竹、天然林 |
野生 |
9 |
|
黄金山 |
村林场 |
檫木、香樟等 |
|
10 |
|
黄金山 |
林场 |
杂竹、马尾松等 |
|
11 |
|
曙光 |
苗圃 |
绿化树 |
|
12 |
|
曙光 |
熊松富苗圃 |
经济林、杂竹、黄花梨等 |
|
13 |
|
范家村 |
两度水里面 |
杂竹、天然林 |
|
14 |
|
范家村 |
村公所 |
马尾松、杉木等 |
|
15 |
|
正南村 |
求雨山 |
柑橘、桃子等 |
|
16 |
|
正南村 |
村公所上面 |
灌木、杂竹、杂草等 |
|
17 |
共乐镇 |
大沙坝村 |
|
黄花梨、蚕桑、红春等 |
|
18 |
|
毛村 |
王氏农庄 |
绿化树种 |
|
19 |
|
毛村 |
王氏农庄 |
特征木材等 |
|
20 |
|
东风林场 |
东风水库 |
杂竹、檫木、 |
|
21 |
|
东风林场 |
东风林场 |
杉木、次生林等 |
|
22 |
|
东风林场 |
东风水库 |
杂树、天然林次生林等 |
|
23 |
|
永寿村 |
村公所 |
经济林 |
|
24 |
|
永寿村 |
鱼调林场反背 |
杂树、杉木等 |
|
25 |
|
毛村9组 |
林缘林场 |
绿化树 |
|
26 |
|
冷水垭村 |
|
柑橘 |
|
27 |
|
|
苗圃 |
黄葛树、红叶石楠 |
|
28 |
|
共乐村 |
|
绿化树 |
|
29 |
麒麟苗族乡 |
德应村 |
苗圃 |
绿化树种等 |
|
30 |
|
|
村公司 |
经济林等 |
|
31 |
|
三合 |
苗圃 |
绿化树种、撑绿竹 |
|
32 |
|
|
三组 |
杂树、马尾松、油茶等 |
|
33 |
|
中华村 |
杨梅基地 |
杨梅 |
|
34 |
|
|
村公所 |
杂竹、次生林 |
|
35 |
|
龙泉村 |
村公所 |
李子、桃子 |
|
36 |
|
|
|
杂竹、次生林 |
|
37 |
|
|
|
猕猴桃 |
|
38 |
|
隐龙村 |
大路边 |
银杏 |
|
39 |
|
|
大尖山 |
次生林 |
|
40 |
|
|
村公所 |
杂竹、经济林等 |
|
41 |
|
六望 |
|
元宝枫、次生林 |
|
42 |
大坝苗族乡 |
四龙5组 |
拦河坝 |
樱花、紫薇 |
|
43 |
|
四龙7组 |
电站 |
桂花 |
|
44 |
|
红旗1组 |
垃圾站 |
红豆杉、红叶石楠 |
|
45 |
|
小寨5组 |
狮子坳 |
罗汉松 |
|
46 |
|
|
|
核桃 |
|
47 |
|
|
|
次生林 |
|
48 |
|
四新 |
古佛台 |
次生林、杉木、柳树 |
|
49 |
|
凉水井 |
河边上 |
竹柳等 |
|
50 |
|
红旗村 |
林业站背面 |
杨树、红春、檫木 |
|
51 |
|
仁和村 |
|
板栗 |
|
52 |
|
沙坝村 |
|
红春、檫木等 |
|
53 |
|
白果村 |
|
杉木、柳树 |
|
54 |
|
|
|
次生林 |
|
55 |
|
|
|
经济林 |
|
56 |
石海镇 |
红鱼村 |
落晒破 |
柑橘 |
|
57 |
|
同心村 |
塘上 |
柚子、樱花、 |
|
58 |
|
|
|
杉木,马尾松等 |
|
59 |
|
中堰村 |
|
桢楠、次生林 |
古树 |
60 |
|
大雪村 |
铜锣坝 |
次生林、檫木等 |
|
61 |
|
|
|
山茶花等 |
|
62 |
|
|
|
银杏 |
|
63 |
|
大旗村 |
石菊古地 |
绿化树 |
|
64 |
|
大旗村 |
经济林苗圃 |
经济林 |
|
65 |
|
和平村 |
公路边 |
杉木、柳树 |
|
66 |
|
文家村 |
|
桢楠 |
古树 |
67 |
|
|
|
喜树、次生林等 |
|
68 |
|
|
|
茶叶、 |
|
69 |
太平镇 |
青山岩村 |
水库 |
次生林、楠竹、杉木等 |
|
70 |
|
|
滴水岩 |
桫椤树、次生林等 |
|
71 |
|
|
大坪子 |
巨黄竹 |
|
72 |
|
松林坡 |
张家嘴 |
经济林、 |
|
73 |
|
|
|
栀子花、杂竹等 |
|
74 |
|
|
|
马尾松、檫木等 |
|
75 |
|
安源村 |
滩头坝 |
柑橘 |
|
76 |
|
|
|
杂竹、檫木 |
|
77 |
|
|
|
桂花等绿化树 |
|
78 |
|
万明村4组 |
张湾 |
李子、次生林等 |
|
79 |
|
|
|
桂圆 |
|
80 |
|
马石沟村 |
|
油茶、杉木、檫木 |
|
81 |
|
|
|
砂仁、柑橘 |
|
82 |
莲花镇 |
龙凤村十二组 |
鱼前坡 |
龙眼 |
|
83 |
|
龙凤村十三组 |
天堂沟 |
柏木 |
|
84 |
|
大坪村一组 |
上店子 |
黄葛树 |
古树 |
85 |
|
街村 |
莲花小学 |
银杏 |
古树 |
86 |
|
街村 |
莲花小学 |
香樟 |
古树 |
87 |
|
共和村六组 |
高湾 |
楠木 |
|
88 |
|
高义村十组 |
湾头 |
因红李 |
|
89 |
|
大坪村六组 |
下店子 |
杉木 |
|
90 |
|
高店村 |
堰天沟 |
巨黄竹 |
|
91 |
|
高义村九组 |
新南坳 |
沙梨 |
|
92 |
|
高义村九组 |
新南坳 |
黄金梨 |
|
93 |
|
莲花山村九组 |
茶坡 |
马尾松 |
|
94 |
|
高店村五组 |
堰天沟东 |
黄花梨木 |
|
95 |
|
林元村三组 |
土桥子 |
油茶 |
|
96 |
玉屏镇 |
新阳 |
老鸭沟 |
楠竹 |
|
97 |
|
河畔 |
灯杆山 |
黄竹 |
|
98 |
|
|
|
梨 |
|
99 |
|
玉联 |
枷担湾 |
杉 |
|
100 |
|
|
|
红椿 |
|
101 |
|
|
|
紫薇、绿化树 |
|
102 |
|
鱼池 |
白羔泥 |
檫木 |
|
103 |
|
|
|
绵竹 |
|
104 |
|
|
|
油茶 |
|
105 |
|
九角 |
长村沱 |
松 |
|
106 |
|
|
|
喜树 |
|
107 |
|
中心 |
|
毛叶山桐子 |
|
108 |
|
同尧 |
石堡湾 |
茶叶 |
|
109 |
|
|
|
砂仁 |
|
110 |
大河苗族乡 |
环担山 |
加油站 |
红春 |
|
111 |
|
锣瓦沟 |
大寺顶 |
檫木等 |
|
112 |
|
|
|
次生林 |
|
113 |
|
|
苗圃 |
绿化树 |
|
114 |
|
丰岩村 |
|
李子、次生林 |
|
115 |
|
金鹅池 |
水沟头 |
柚子 |
|
116 |
|
丰岩 |
李子关 |
柳杉、杉木 |
|
117 |
|
半边山 |
羊场 |
檫木、酸枣等 |
|
118 |
|
东龙泉 |
对夹山 |
杏子 |
|
119 |
|
落白亮 |
公路边 |
柳杉、杉木 |
|
120 |
|
|
|
岩桂、次生林 |
|
121 |
|
关口 |
关口 |
茶叶、檫木 |
|
122 |
|
李子关 |
|
李子 |
|
123 |
|
长征村 |
|
澳洲茶树 |
|
124 |
|
永革村 |
|
杜仲等 |
|
125 |
九丝城镇 |
龙泉村 |
建武 |
茵红李 |
|
126 |
|
|
|
甜柿、李子 |
|
127 |
|
|
|
柑橘 |
|
128 |
|
簸峡村 |
|
桢楠、杉木 |
|
129 |
|
宝元村 |
芭蕉湾 |
油茶 |
|
130 |
|
柏杨村 |
田坝头 |
银杏、杉木、柳杉 |
|
131 |
|
柏杨村 |
黑帽顶 |
红豆杉 |
|
132 |
|
坪山村 |
茶场 |
猕猴桃 |
|
133 |
|
坪山村 |
流水 |
红豆杉 |
|
134 |
|
坪山村 |
流水 |
银杏 |
|
135 |
|
高兴村 |
|
山茶花、核桃、蓝花楹 |
|
136 |
|
政治村 |
|
枫树、绿化树 |
|
137 |
|
红胜堰村 |
|
油茶 |
|
138 |
|
东风村 |
|
方竹、柳杉 |
|
139 |
|
新丰 |
平头 |
桂花 |
|
140 |
|
新合 |
岩上 |
紫荆花 |
|
141 |
毓秀苗族乡 |
胜利村 |
|
生漆 |
|
142 |
|
惠源村 |
|
杉木、柳杉、 |
|
143 |
|
|
长相沟 |
次生林、杂竹 |
|
144 |
|
鲵源村 |
油茶林 |
次生林、油茶树等 |
|
145 |
|
|
河沟头 |
喜树、红春等 |
|
146 |
|
迎春村 |
|
方竹、柳杉等 |
|
147 |
|
|
|
次生林 |
|
148 |
仙峰苗族乡 |
兴隆村 |
岩上 |
银杏 |
古树 |
149 |
|
|
|
银杏紫薇 |
|
150 |
|
|
|
黄杨 |
|
151 |
|
仙峰村 |
|
方竹、漆树等 |
|
152 |
|
|
|
水竹、灰兜木等 |
|
153 |
|
|
|
苦竹、次生林 |
|
154 |
|
兴隆村 |
大石包 |
鹅掌楸、次生林 |
|
155 |
|
大元村 |
|
樱桃、经济林 |
|
156 |
|
|
|
漆属、柳杉 |
|
157 |
|
|
|
八角枫、次生林 |
|
158 |
|
|
石门坎 |
四川大头茶 |
|
159 |
|
合庆村 |
大小恶戾 |
槭属、次生林 |
|
160 |
|
|
|
南酸枣、檫木等 |
|
161 |
|
|
|
黄连木 |
|
162 |
|
|
|
盐肤木 |
|
163 |
|
仙峰村 |
漆树坡 |
水冬瓜等 |
|
164 |
|
|
|
马桑等 |
|
165 |
|
|
|
木通等 |
|
166 |
|
兴隆村七组 |
二斗坪 |
桢楠、银杏等 |
|
167 |
周家镇 |
龙洞村 |
瓢架岩 |
漆树、次生林 |
|
168 |
|
嘉兴村 |
|
大樱桃、次生林 |
|
169 |
|
嘉兴村、铜矿村、石屏村 |
|
方竹、次生林 |
|
170 |
|
周家镇公路沿线 |
|
桂花 |
|
171 |
|
磺矿村 |
|
八月瓜 |
|
172 |
|
龙洞村、周家、铜矿村 |
|
察木(花秋) |
|
173 |
僰王山 |
博望村 |
|
楠竹 |
|
174 |
|
水路坝 |
开发新区 |
杨梅、 |
|
175 |
|
|
周氏苗圃 |
经济林 |
|
176 |
|
|
|
绿化树 |
|
177 |
|
城郊村 |
变电站 |
柑橘 |
|
178 |
|
|
|
海南黄花梨 |
|
179 |
|
胜合村 |
|
毛叶山桐子 |
|
180 |
|
|
|
次生林、红椿等 |
|
181 |
|
青平村 |
|
核桃、柑橘等 |
|
182 |
|
|
|
苦竹、杂竹等 |
|
183 |
|
两江村 |
|
经济林 |
|
184 |
|
三合苗圃 |
|
绿化树 |
|
185 |
|
永寿村 |
|
梨子 |
|
186 |
|
|
绿化公司 |
绿化树 |
|
187 |
|
|
|
杂竹、杂树、杉木 |
|
188 |
五星镇 |
民心村 |
|
黄花梨 |
|
189 |
|
|
|
桂花 |
|
190 |
|
|
|
李子、桃子 |
|
191 |
|
马岭村 |
|
柑橘 |
|
192 |
|
|
|
杂树、杂竹 |
|
193 |
|
踏水桥 |
|
猕猴桃 |
|
194 |
|
|
|
桑树 |
|
195 |
|
|
|
杂树、杂竹等 |
|
196 |
|
兴文国营林场 |
大地方 |
方竹 |
|
197 |
|
|
|
柳杉 |
|
198 |
|
|
大草坪 |
香樟、柳杉 |
|
199 |
|
|
|
苗圃 |
|
200 |
|
|
大石包 |
楠竹 |
|
注:
|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样点内所有乔木、灌木、藤本、竹类植物(品)种群的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差异性(多样性)情况,分野生、人工栽植、散生、群聚等情况进行逐一登记调查、逐一拍照(每个品种5张),对未知种、怀疑种还要适时采集相应植物器官标本,对名木古树、人工栽培的植物种,要求调查到品系。 |
3、质量要求
对难以鉴别的树种和新发现树种要采集标本、拍摄照片,请植物分类专家进行鉴定。定量指标测定要准确,定性指标描述要恰当(表3)。
对于乡土树种丰富,珍贵、稀有树种集中的林分,应调绘其面积。调绘的方法:利用 1:1 万的地形图,参照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小班区划图,对坡勾绘。
原生林木种质资源的普查目的:是在树种资源普查基础上发现凡是具有优良性状或特殊价值、有发展潜力的树种,并且在本区域发育正常、生长良好的野生林木,选择其优良林分和优树进行调查。
调查数量要求:对于符合调查要求的原生林木种质资源,应选取性状最优良的群体或个体进行调查、登记。原则上每个树种至少选择生长较好、最有代表性的 3-5 个分布点进行调查,包括 2-3 片优良林分(或候选优良林分)和 3-5 株优树(或候选优树)进行调查。对于优良林分和优树较多的树种,可适当增加调查数量。
1、优良林分调查
(1)选择林分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优良林分调查,同时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
根据以下原则确定优良林分:
目的树种集中分布、处于中龄或近熟阶段的林分。便于管理、保护和今后的种子、果实采集。宜选同龄林或相差 2 个龄级以内的异龄林,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 0.6。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他经济性状明显优良,未经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调查中采用万分之一地形图。林分选择的标准及方法详见附录 D。
(2)标准地调查
①在候选林分中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标准地调查面积应占候选林分总面积的 2%;林相整齐,地形变化小的林分标准地调查面积可减至 1%。标准地面积为 400m2。在林分中透视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圆形标准地调查。
②每木调查:对标准地内的每一株树木,实测胸径,目测树干通直圆满度、树皮厚度、冠形完整情况,侧枝粗细和健康状况。对标准地对角线上的树木实测树高、枝下高、冠幅等,数量一般不少于 20 株。同时调查林分面积、地形、树种起源、林龄及郁闭度等。
(3)调查表格填写
填写附表4《标准地调查表》和附表1《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
2、优良单株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优良单株选择与调查,同时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并根据目的树种制定选优指标。
(1)优良单株的确定
①林内选优:在确定的优良林分中选择或者在种源清楚且表现优
良的林分中选择。
②散生木选优:散生木因找不到对比树,选择时多以形质指标为主,同时考虑并比较其年生长量,确定是否入选。散生木候选优树应该是实生起源的成年植株,还应注意其周围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措施,其土壤条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选优方法:参考附录 C,采用优势木对比法、小样地法、丰产树比较法以及优良性状入选法等方法。
(2)优良单株调查
调查优良单株的树高、胸径、冠幅、重要经济性状、特异性状等,
拍摄照片,填写表 1、表 5。
3、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调查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等。调查目的树种的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全县经济林优树调查总数量不低于40个表型单株;全县用材林优树调查总数量不低于40个表型单株。
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该区域内栽培林木种质资源基础信息,了解栽培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及利用情况。
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询问栽培特异林分和单株。
在资料查询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登记栽培树种种质资源类型、数量及分布,填写表 1。
重点调查经济林、绿化林、油茶、核桃、桢楠、竹类等。
全县经济林优树调查总数量不低于40个表型单株;
全县用材林优树调查总数量不低于40个表型单株。
1、调查对象
凡是本区域分布有经过国家或者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通过的林木良种均为调查对象,同时要调查其推广应用情况;对于乡土树种品种,凡是性状优良、有育种价值的均应调查。
数量要求:原则上,每个林木良种和乡土树种品种选择生长最好、最有代表性的3-5 个分布点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
采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问的方法,了解本区域林木品种的的分布情况。根据掌握的资料,实地调查林木品种的名称、特性、分布范围等情况。除基本信息登记外,还需进行样带调查或样方调查,原则上样株调查不少于 30 株。
3、调查表格填写
每个分布点填写一份附表1《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如果是优良林分,除填写附表1《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外,还需填写附表4《标准地调查表》。
1、调查对象
凡是经国家或者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通过,并且本区域已经推广应用的林木良种都要调查。根据林木良种公告、良种目录和收集到的信息,对照本区域分布的良种目录,逐个开展调查并汇总。
2、调查方法
以历次林木良种公告为依据,通过查阅文献、发放问卷和访问知情人的方法,调查、了解各地林木良种推广应用情况。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调查,林业科研机构的良种推广应用情况计入所处县级行政区域。
1、调查对象
可考证树龄在 100 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有多少株就调查多少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内的除外。
2、调查方法
工作开展前,要充分收集已有的古树名木调查资料,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的宣传。各乡镇林业站向当地群众做更深入细致的宣传,并负责收集本乡镇群众反馈上来的古树名木分布信息,然后逐村、逐乡(镇)、逐株进行现地调查实测并填写调查表格,核实坐标。
3、调查表格填写
散生的古树名木填写附表6《古树名木调查表》;古树群填写附表 7《古树群调查表》。对不认识的树种,填表时可注明暂定名,并进行拍照,照片应当包括花或者果实。调查结束后,根据拍摄的照片,由技术顾问组的专家鉴定并确定树种名称。
4、注意事项
古树名木的分布无规律可循,而且往往是孤立存在,需要充分搜集以往资料,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发动群众参与。
1、调查对象
国务院 1999 年 8 月批准的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申报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所列树种。
2、调查方法
对线路调查中发现的珍稀濒危树种,要设立样地进行调查,零星或单株分布的要以该树种为中心作样地调查,查数样地中该树种的株数,并展开相关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分布地点、居群数量、生态环境、生长状况、自然更新能力、破坏状况及伴生植物等。
3、表格填写
样地调查中发现的珍稀濒危树种,一定要查数样地中的全部株数,并做好填表记录。
1、调查对象
凡是在本区域引种成功的林木树种、品种都要进行调查、登记。
引种成功的标准:参考《林木引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175-1993),引种成功树种的标准以外来树种表现的适应性、效益和繁殖能力作为评定引种树种成功的主要指标。(1)适应性指标:适应引入地区的环境条件,在常规造林栽培技术条件下,不需特殊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无严重病虫害。
(2)效益指标:达到原定引种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较高或明显高于对照树种(品种)。
(3)繁殖能力指标: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能正常繁衍并保持原有优良性状。
调查数量要求:凡是引种成功的树种、品种,有多少种(品种)就调查多少种(品种),调查所有分布点(保存点)。
2、调查方法
首先,查询引种档案等资料,掌握需调查树种、品种的基本信息。其次,根据掌握的的资料,实地调查引进品种的名称、来源地、树种(品种)特性、分布范围,引进数量、引种材料类型等内容。除基本信息登记外,还需进行样带调查或样方调查,原则上样株调查不少于 30 株。
3、调查表格填写
填写附表1《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和表2《树种调查记录表》。
1、林木种质影像
采用单反相机,对每种种质的株型、生境以及叶、花、果实等突出种质特性的细部特征拍摄图像。相机像素不低于 1200 万,采用 JPG格式保存。要求拍摄物主体突出,图像清晰。原则上每份种质资源要求拍摄至少 5 张图片:生境或群体、植株、叶(含正反面)、花或果实、树皮或枝条各 1 张,拍摄时最好用塔尺、花杆或直尺作为参照物,其中全株植物照片在图片中的比例不少于 1/2。
对树体高大的古树名木也可摄像。
各坐标点应明确坐标系统。
2、种质资源标本
调查的同时按树种(品种)采集种质资源标本。调查现场无法确定的树种,需采集植物标本,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和采集记录,应用已出版的工具书,如植物志、树木志、树木检索表或图鉴鉴定。仍不能鉴定的树种,报请植物分类专家进行鉴定。标本制作参照附录 E《腊叶标本采集与制作方法》。
1、外业调查材料整理
(1)外业调查表整理
外业调查阶段性完成或全部完成后,按本实施细则的标准和方法,核对外业工作调查的内容、范围及各类调查表,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必要时要进行补充调查,不得随意改动外业调查数据和基本文字材料。以附表编号顺序,将外业调查表进行统计、汇总并整理成册。原生林木种质资源以县级为统计单位。统计后都应保留原始记录,以便核对。
(2)影像整理
对拍摄的影像进行归类,并备份;数码照片必须在照片名中注明种质名称、地点、拍摄时间。核对影像资料的编号、种质名称与外业调查表是否相一致。
(3)凭证标本鉴定与整理
整理制作标本,组织鉴定并交县林业局妥善保存。
2、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登录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网站:
http://www.nfgrp.cn/,点击“资源调查”,申请注册会员并通过省林木种苗站审核后,登录该系统。先在系统菜单“帮助说明”中点击下载“管理员操作手册”,按照操作手册,由调查单位录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树种调查记录表、凭证标本采集记录表、标准地调查表、优良单株调查表、古树名木调查表和古树群调查表,并生成相应的统计汇总表。
以树种为单位,统计每个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点、分布总面积、株(份)数、优良林分的数量和面积、优树的数量等内容。
3、图件编绘
根据外业调查结果,以县行政区域为单位绘制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并应清楚反映以下内容:优良林分、种子园、母树林、采种林、采穗圃、保存圃、保存林、植物园、树木园等的位置。根据需要,对县级行政区域内珍稀、特有、有经济价值或通过良种审(认)定的树种绘制种质资源分布图,标注该树种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位置,但标注树种应不少于当地调查树种的 10%(调查树种在 300 个以上的不少于 30 个)。
根据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要求,将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后,并根据普查实施细则要求进行分析,及时开展整理汇总工作。
整理汇总包括:调查中拍摄的优树、母树、良种基地以及珍稀树种、乡土树种品种等各类合格的、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应分类整理,每张照片都要附上说明等。所有调查表、统计表以及调查图纸,汇总后上报给宜宾市林业局。
4、种质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
调查结束后,承担调查技术单位必须整理下列资料:
(1)调查工作总结
调查工作总结的内容应包括:调查工作组织情况、调查工作过程、主要调查成果、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建议。
(2)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按照《四川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附录 A 的要求撰写
(3)树种名录
编制可作为林木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树种名录,除此次调查获得的资料外,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如植物志、林业志、树木检索表各类考察报告等,力求完整准确,分科、属、种编制,注明每个树种的主要用途、分布地点。
(4)图件
调查区域的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优良种质分布图,比例尺 1:5 或 1:1 万。
(5)照片
珍、稀、奇树种及优良乡土树种照片;引进的树种、品种照片,要最先引进或生长最好的;照片应附有简要说明。
4、档案管理
普查结束后,成果资料经县普查领导小组审查定稿,经省、市普查领导小组检查和核查合格后,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所有普查资料进行整理、编号,形成完整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档案,及时立卷归档,并实行计算机管理。
提交材料主要包括:附表 1-7,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优良种质分布图;兴文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等细则规定档案。
(一)自查
各片区在阶段性外业普查结束后,及时对所负责的外业调查资料进行自查。各片区交叉进行检查。
自查内容包括:
(1)表格检查:检查表格是否齐全,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准确。
(2)记录检查:文字记载有无错、漏,图、表、文字是否一致。
(3)树种检查:将相同树种进行比较,若名称不清、生长量相差极大或形质特异的,应进行核实。
(二)监督检查
接受国家、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质量核查组对普查工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检查数量
(1)市级检查:市质量检查组检查数量不少于调查总量的 10%。
(2)省级核查:省质量核查组核查数量不少于调查总量的 5%。
(3)国家级抽查:国家质量抽查组抽查数量不少于县级调查总量的 3%。
(4)县级检查:普查进行时,县林木资源普查领导小组采用多种形式的检查。完成每个阶段工作后,由县林木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组织检查,检查数量不少于调查总量的30%。
2、检查内容
(1)调查因子正确率
①定量调查因子:各项定量调查因子,包括经纬度、坡度、海拔、树龄、树高、胸(地)径、冠幅、树种分布面积等,测量误差要求小于5%。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以调查值为准;反之,则以检(抽)查值为准。
②定性调查因子:各项定性调查因子定性正确,填写无误。调查技术路线的制定是否正确,制定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2)资料内业检查
调查表格是否齐全,项目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准确;文字资料有无错、漏;图、表、文字资料是否一致。是否随意改动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和文字资料。
市级检查和省级核查工作结束后,检(核)查组应及时汇总检(核)查情况,撰写质量检(核)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内容与方法、检查数量、质量情况、经验教训和意见。
(三)质量要求
种质鉴定正确率必须>95%。
调查因子正确率必须>95%。
种质信息漏登率必须<5%。
(二)合同签订要求
1.合同签订时间: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三十日内签订。
2.服务期限:至2019年12月31日止
3.服务地点: 兴文县行政区域内 。
4.履约保证金:中标商须递交中标总金额的 10 %作为履约保证金。
5.付款方式:
(1)合同签订后15日内(以签署本合同时间为准)支付合同价款总额的30%);
(2)外业调查结束后,支付合同价款总额的30%;
(3)在成果提交时经省、市、区验收合格15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价款总额的30%。
(3)剩余合同价款总额的的10%作为尾款,将在履约期内商品无任何质量问题的前提下,在期满后的10日内一次性支付给乙方,不计银行利息,履约保证金同时退还。
(四)验收要求:达到县自查合格、市检查合格、省核查验收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