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切实履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职责,结合温州市实际,组织开展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工作,为温州市实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图1 监测区域分布图
项目设置6个监测区域,其中海水渔业养殖水域3个,分别为苍南县沿浦湾浅海养殖区、平阳县西湾片围塘养殖区、瑞安市飞云江海水养殖区;淡水渔业养殖水域1个,为苍南县江南外荡;产卵索饵场1个,为瓯江河口洄游鱼类产卵场;增殖放流区1个,为永嘉县楠溪江省级增殖放流区(图1)。
(二)站位设置
共设立监测站位35个(图2、表1),具体布设为:苍南县沿浦湾浅海养殖区6个,平阳县西湾围塘养殖区6个,瑞安市飞云江海水养殖区6个,苍南县江南外荡6个,永嘉县楠溪江省级增殖放流区5个,瓯江河口洄游鱼类产卵场6个。
图2-1 苍南县沿浦湾监测站位分布
图2-2 平阳县西湾片监测站位分布
图2-3瑞安市飞云江口海水养殖区监测站位分布
图2-4瓯江河口洄游鱼类产卵场监测站位分布
图2-5苍南县江南外荡监测站位分布
图2-6永嘉县楠溪江省级增殖放流区监测站位分布
表1 监测站位坐标
类型 |
监测区域 |
站位 |
N |
E |
海水养殖区 |
苍南县 沿浦湾 |
C1 |
27°12'03? |
120°26'34? |
C2 |
27°11'15? |
120°26'29? |
||
C3 |
27°10'25? |
120°26'25? |
||
C4 |
27°12'02? |
120°27'09? |
||
C5 |
27°11'11? |
120°27'10? |
||
C6 |
27°10'20? |
120°27'13? |
||
平阳县 西湾片 |
X1 |
27°39'17? |
120°40'54? |
|
X2 |
27°38'52? |
120°40'42? |
||
X3 |
27°37'47? |
120°40'20? |
||
X4 |
27°36'38? |
120°39'40? |
||
X5 |
27°35'30? |
120°39'09? |
||
X6 |
27°34'46? |
120°38'15? |
||
瑞安市飞云江口围塘养殖区 |
R1 |
27°38'58? |
120°48'00? |
|
R2 |
27°43'25? |
120°47'16? |
||
R3 |
27°42'41? |
120°46'17? |
||
R4 |
27°39'30? |
120°42'52? |
||
R5 |
27°42'37? |
120°41'09? |
||
R6 |
27°41'07? |
120°43'12? |
||
产卵索饵场 |
瓯江河口洄游鱼类产卵场 |
OJ01 |
28°02'21" |
120°35'49" |
OJ02 |
28°01'50" |
120°40'11" |
||
OJ03 |
28°01'15" |
120°43'54" |
||
OJ04 |
27°58'28" |
120°50'04" |
||
OJ05 |
27°57'48" |
120°57'42" |
||
OJ06 |
27°55'02" |
120°54'32" |
||
淡水养殖区 |
苍南县 江南外荡 |
J1 |
27°29'29? |
120°32'42? |
J2 |
27°28'37? |
120°34'08? |
||
J3 |
27°30'20? |
120°34'31? |
||
J4 |
27°29'24? |
120°34'56? |
||
J5 |
27°27'52? |
120°35'09? |
||
J6 |
27°29'44? |
120°35'42? |
||
增殖放流区 |
永嘉县 楠溪江省级增殖放流区 |
N1 |
28°16'17? |
120°45'00? |
N2 |
28°16'52? |
120°38'52? |
||
N3 |
28°13'35? |
120°42'59? |
||
N4 |
28°13'36? |
120°45'27? |
||
N5 |
28°14'12? |
120°44'07? |
监测区域的采样时间均为2020年春季(4月-5月)、夏季(6月-7月)、秋季(9月-10月)、冬季(12-次年1月)4个航次(表2)。
表2 监测时间和航次
监测区域 |
监测时间和航次 |
|||
第1航次 |
第2航次 |
第3航次 |
第4航次 |
|
苍南县沿浦湾浅海养殖区 |
4月-5月 |
6月-7月 |
9月-10月 |
12月-次年1月 |
平阳县西湾片围塘养殖区 |
4月-5月 |
6月-7月 |
9月-10月 |
12月-次年1月 |
苍南县江南外荡 |
4月-5月 |
6月-7月 |
9月-10月 |
12月-次年1月 |
永嘉县楠溪江省级增殖放流区 |
4月-5月 |
6月-7月 |
9月-10月 |
12月-次年1月 |
瑞安市飞云江口海水养殖区 |
4月-5月 |
6月-7月 |
9月-10月 |
12月-次年1月 |
瓯江河口洄游鱼类产卵场 |
4月-5月 |
6月-7月 |
9月-10月 |
12月-次年1月 |
项目主要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养殖水域水质的规定,结合《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2-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和全国渔业环境监测网对渔业水域水质监测指标的要求确定。每个季度由承担单位提供各区域水质监测数据,出具经计量认证的水质检测报告,编制春、夏、秋季三个季度的监测季报,年终汇总四季监测数据和温州其他渔业水域监测数据,编写2020年温州市重点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公报。
(一)海水渔业水质监测指标
包括水温、盐度、透明度、pH、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铜、铅、镉、锌、汞、砷、粪大肠菌群、叶绿素a共20项。
(二)淡水渔业水质监测指标
包括水温、氯化物、透明度、pH、悬浮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挥发酚、石油类、铜、锌、铅、镉、汞、砷、总大肠菌群、叶绿素a、TOC、总氮共21项。
(一)海水渔业水域样品采集、保存、运输
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 17378.3-2007)、《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1部分 总则》(SC/T 9102.1-2007)、《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2部分 海洋》(SC/T 9102.2-2007)等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二)淡水渔业水域样品采集、保存、运输
按照《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 52-1999)、《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493-2009)的要求执行。
(一)海水水质分析测试方法
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 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 17378.7-2007)的规定(表3)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表3 海水水质分析测试方法
序号 |
指标 |
分析测试方法 |
依据标准 |
1 |
水温 |
表层水温表法 |
GB 17378.4-2007 |
2 |
盐度 |
盐度计法 |
GB 17378.4-2007 |
3 |
透明度 |
透明圆盘法 |
GB 17378.4-2007 |
4 |
pH |
pH计法 |
GB 17378.4-2007 |
5 |
悬浮物 |
重量法 |
GB 17378.4-2007 |
6 |
溶解氧 |
碘量法 |
GB 17378.4-2007 |
7 |
化学需氧量 |
碱性高锰酸钾法 |
GB 17378.4-2007 |
8 |
氨氮 |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
|
GB 17378.4-2007 |
9 |
硝酸盐 |
锌-镉还原法 |
GB 17378.4-2007 |
10 |
亚硝酸盐 |
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2007 |
11 |
活性磷酸盐 |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2007 |
12 |
石油类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GB/T 5750.7-2006 |
13 |
铜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2007 |
14 |
铅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2007 |
15 |
镉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2007 |
16 |
锌 |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4-2007 |
17 |
汞 |
原子荧光法 |
GB 17378.4-2007 |
18 |
砷 |
原子荧光法 |
GB 17378.4-2007 |
19 |
粪大肠菌群 |
发酵法 |
GB 17378.7-2007 |
20 |
叶绿素a |
分光光度法 |
GB 17378.7-2007 |
(二) 淡水水质分析测试方法
按照《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T 6920-1986)、《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7475-1987)等标准的规定(表4)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表4 淡水水质分析测试方法
序号 |
指标 |
分析测试方法 |
依据标准 |
1 |
水温 |
温度计法 |
GB/T 13195-1991 |
2 |
氯化物 |
硝酸银滴定法 |
GB/T 11896-1989 |
3 |
透明度 |
塞氏盘法 |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
4 |
pH |
玻璃电极法 |
GB/T 6920-1986 |
5 |
悬浮物 |
重量法 |
GB/T11901-1989 |
6 |
溶解氧 |
电化学探头法 碘量法 |
HJ 506-2009 GB/T 7489-1987 |
7 |
高锰酸盐指数 |
高锰酸钾法 |
GB/T 11892-1989 |
8 |
氨氮 |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HJ 535-2009 |
9 |
总磷 |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
GB/T 11893-1989 |
10 |
挥发酚 |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HJ 503-2009 |
11 |
石油类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GB/T 5750.7-2006 |
12 |
铜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
GB/T 7475-1987 HJ 700-2014 |
13 |
锌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
GB/T 7475-1987 HJ 700-2014 |
14 |
铅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
GB/T 7475-1987 HJ 700-2014 |
15 |
镉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
GB/T 7475-1987 HJ 700-2014 |
16 |
汞 |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597-2011 |
17 |
砷 |
原子荧光光度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
GB/T 8538-2008 HJ 700-2014 |
18 |
总大肠菌群 |
发酵法 |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
19 |
叶绿素a |
分光光度法 |
SL 88-2012 |
20 |
TOC |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 501-2009、《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
21 |
总氮 |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
HJ 636-2012 |
注:1)GB/T 13195-1991:《水质 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2)GB/T 11896-1989:《水质 氯化物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
3)GB/T 6920-1986:《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4)GB/T 11901-1989:《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5)GB/T 7489-1987:《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碘量法》
6)HJ 506-2009:《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电化学探头法》
7)GB/T 11892-1989:《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8)HJ 535-2009:《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9)GB/T 11893-1989:《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10)HJ 503-2009:《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11)GB/T 5750.7-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综合指标 石油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12)GB/T 7475-1987:《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3)HJ 700-2014:《水质 65种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4)HJ 503-2009:《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5)GB/T 8538-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1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17)SL 88-2012:《水质 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18)HJ 501-2009:《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19)HJ 636-2012:《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一)技术标准
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技术标准参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要求执行。
大面站采集层次:水深浅于10m只采表层;水深大于10m,采表层和底层。
(二) 技术要求
参照相关历史资料,认真组织各分项目做好各航次调查计划、核实各航次调查站位经纬度,按计划仔细准备调查所需的和备用的仪器设备、工具器材、调查站位图、各种报表、记录本等。严格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各调查采样项目的具体技术要求进行各调查航次、调查站位的样品采集。按照全程质量控制要求,如实填写出海调查仪器登记表、出海调查笔录等。
(三)样品处理、保藏与送交
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的要求,各专业组对各种采集到的样品认真处理、正确保藏、详实记录。采集的样品按照各专业的时间要求,及时送交岸上实验室检测分析,同时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
检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标准进行。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海上调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小组的职责是: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明确质量控制职责和质量监督、检查程序,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是为获得准确可靠的调查数据,按工作计划,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送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质控方法采用质控样检查、平行样检查和加标回收率检查。
从出海前准备工作到海上采样、样品储运到实验室分析的全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均严格执行《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的要求。甲方全程参与采样跟控,甲方在每次采样时可对样品进行随机加标和盲样考核,乙方需对此进行配合。
参加调查、实验室监测分析的人员以及设施设备均要满足以下条件:
(1)出海调查人员都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经过专业培训。
(2)使用的调查仪器按要求进行质量鉴定,一些简单的设备按规定进行自检。
(3)实验室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均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进行检定;
(4)使用的试剂、用水纯度、器皿器材及清洗程序均满足相应测项的要求;
(5)分析人员均持有上岗合格证,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检测项目自前期准备工作至全部检测资料、数据归档和验收的全过程应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下达检测任务时应有明确的质量控制要求;
(2)对历史资料数据的收集应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3)现场采样和室内使用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和药品等应有质量控制要求;
(4)现场采样获取样品和数据资料时,应及时进行现场质量检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样品或数据应重取或重测;
(5)现场采样结束后,应及时对原始资料、样品进行全面质量验收,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列为不合格产品;
(6)对样品的分析、测试和资料的整理、计算结果,应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列为不合格产品;
(7)所有应归档的调查、分析文件、数据、资料和成果应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九、▲时间要求.
乙方在每批次抽样后30个工作日应提交书面检验报告和电子文档,同时提交标有所有产品抽样点的地理标志的GOOGLE电子地图。对阳性或不合格样品,乙方应在48小时内通报甲方和被检者,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检验报告送达甲方。同时,乙方应在2020年12月31日前按甲方的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抽样及检测任务,并于2021年3月1日前将2020年3个季度水质监测报告、4个季度水质检测报告、2020年温州市重点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公报(评审稿)提交给甲方。2021年3月,通过甲方组织的专家审查验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