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一、实施目标
在往年海岸线调查监测的成果基础上开展普陀区2022年度海岸线监测,及时掌握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动态信息,更新普陀区海岸线调查统计成果,为省市县(区)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海岸线分类保护、整治修复以及海域使用综合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工作范围
本次监测范围为普陀区行政区域内全部海岛岸线(约966km)。对普陀区海岸线实施全覆盖监测,监测区域以现状海岸线为中心,适当向陆、向海延伸。其中,向海一侧应包括涉及现状海岸线的海域使用范围,向陆一侧至毗邻地类图斑。
三、调查监测内容
1、调查监测普陀区海岛海岸线类型、位置、长度及其变化情况;
2、调查监测普陀区海岛海岸线使用及其变化情况(新增、变更、注销),包括海岸线使用的项目名称、用海类型、用海方式、范围等,已使用的海岸线类型、位置、长度等;
3、调查监测普陀区海岛沿岸新增填海、围海和构筑物等用海情况,包括用海项目名称、位置、范围、状态、类型、方式等;
4、省自然资源厅要求的其他任务。
四、调查监测方式
1、海岸线调查
采用现场调查与遥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海岸线全覆盖基础调查。对人工岸线和砂砾质岸线等人行易通达的岸段进行现场调查,点、线的布设应满足成图比例尺的要求;对海岸线进行全覆盖遥感调查,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数据的分辨率、波段、时相等应满足海岸线调查要素判识和成图比例尺的要求。
2、海岸线动态监测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现场勘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年度海岸线动态监测,首先对海岸线进行现场巡查和全覆盖遥感监测,然后对变化岸段进行实地勘测。
五、调查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资料收集
开展调查监测时应收集下列资料: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海图以及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图;历年的海岛海岸线调查与监测成果数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数据;海域行政区域勘界成果;行政区域内海域使用权属数据;国土空间规划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方案等。
2、调查监测工作底图
采用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作为基础地理数据,叠加上一年度现状海岸线调查监测成果,作为本年度海岸线调查监测工作底图。
3、调查监测路线与观测点布设
a)调查监测路线沿海岸线布设,观测点选取海岸线拐点、类型分界点、遥感解译验证点等特征点,并满足成图比例尺(1:5000)要求;
b)对于直线型海岸线,测点最大间距不超过200m;对于弧线型海岸线,测点间距应控制在能体现其弧线形态(满足成图比例尺要求);对于折线型海岸线,量测折点,测点的布设应能体现折线形态;
c)变化复杂的岸段(如,不同岸线类型交界点、潮间带湿地类型分界点、特殊地貌类型处、疑点疑区等)应加密观测点。
4、现场调查监测内容与要求
a)沿海岸线巡查,对变化岸段进行观测和特征点位置测量,填写海岸线测量登记表,拍摄数码照片或视频,记录各观测点的岸线位置、类型、属性等,人工岸线要标明岸线的性质、特征(如,海堤的结构、防御等级、堤顶高程等)。
b)沿海岸线进行现场核查海岸线使用状况,包括新增、变更或注销等状况,拍摄数码照片或视频,填写海岸线使用状况调查登记表。
c)沿海岸线进行现场核查新增填海、围海和构筑物用海等情况,确普陀域使用的位置、面积、用海方式以及疑点疑区的类型等,拍摄数码照片或视频,填写新增海域使用核查登记表。
5、室内资料整理与综合分析
a)整理外业记录,进行站位校核,根据观测记录对照片等影像资料进行编号等;
b)为满足海岸线调查监测精度的要求,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与配准,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融合,利用实测点进行验证,对无法实测的海岸线特征点等进行信息提取;
c)根据现场观测记录、遥感影像提取的信息和调研收集资料,填写海岸线特征点整编记录表、海岸线使用状况整编记录表、新增海域使用调查统计表和海堤信息汇总表;
d)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海岸线类型与分布、海岸线使用、新增海域使用等专题图,进行量算和统计分析。
6、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1)数学基础:大地坐标系统采用CGCS2000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二期);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经线为121°30′;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图件分幅主要采用标准分幅;
(2)调查监测的基本比例尺为1:5000;
(3)调查监测频次:原则上每年全覆盖监测1次,必要时,进行多次监测;
(4)调查监测精度:一般情况下,实测点位置测量精度优于0.1m,高程测量精度优于0.1m;
(5)现场影像:数码照片像素不小于1000万,并带有时间、位置坐标和方位信息,每个观测点照片数量应充分反映现场观测工作情况,以及观测点及周边地貌地物环境等特征,同时视实际情况开展现场视频摄像或无人机摄像,满足举证要求。
(6)遥感监测:对海岸线进行全覆盖遥感监测,使用的最新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优于1m;
(7)计量单位:坐标单位采用度、分、秒格式,秒后保留3位小数;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1位小数;面积单位采用平方米(m2),保留2位小数;高程单位采用米(m),保留1位小数;
(8)市、县(市、区)行政区海岸线分界点的调查数据由双方调查人员进行现场比对,确保一致。
六、成果要求
主要包括:现场勘测登记表、整编记录表和特征统计表等。
2、矢量数据集
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和内外业调查分析成果,编制成果矢量数据集,数据格式采用Shapefile格式或者Geodatabase格式;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参照技术导则,并与矢量文件一起提交;矢量数据集必须通过拓扑规则检测,并与资料汇编统计结果相一致。
海岸线年度监测最终成果矢量数据通过海域专网录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
3、成果图件
(1)成果图件内容
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和内外业调查分析成果等矢量数据,采用机助制图方式,编辑形成岸线类型分布、海岸线使用现状、新增海域使用等海岸线调查监测成果专题图。
(2)成果图件格式要求
提交电子文档图件的同时应提交相同内容的纸图,图件成果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a)海岸线类型分布图成图基本比例尺为1:5000;其他专题图成图比例尺可根据任务需要适当地调整;分幅和编号的要求按GB/T 13989-2012的规定执行;
b)图件的图式图例参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200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3-2006)和《海洋要素图示图例及符号》(GB/T 32067-2015)等的相关规定;
c)底图应采用最新的正射影像或基础地理信息图件;
d)提供相应的成图数据说明,包括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
4、调查监测报告
调查监测报告可以总报告和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
5、资料整编与汇交
将前期准备、现场记录、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等原始与过程记录资料进行整理装订,形成规范的原始与过程资料档案;并对纸质和电子文件进行统一标识。
6、成果归档
本项目要求归档的文件材料,指按合同内容和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专项任务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
质量检查与验收
项目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成果质量检查采用技术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市(县)级质量自查、省级审(复)查验收的方法分阶段开展。
投标单位按照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开展项目成果的内部质量检查;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开展本区域项目成果的质量自查工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项目成果审(复)查与验收,并通过定期监督检查或不定期监督抽查等方式,对项目组织实施及完成质量等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检查。投标单位按照市县级质量检查意见、省级审查意见及时修正,将整编资料和成果汇交省级成果集成单位。
7、时间安排:签定合同之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工作,提交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