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林草局有关精神,按照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向,把综合科学考察的内容与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通过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实施,全面反映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生物种质资源和动植物区系组成、植物群落类型、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与评价、保护区管理及社区经济社会状况等基本现状,为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制定分区保护和专项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强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提供前期实践基础,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项目采购内容与技术要求
通过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实施,全面反映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生物种质资源和动植物区系组成、植物群落类型、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与评价、保护区管理及社区经济社会状况等基本现状,促进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依据《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开展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等专项调查等)数据处理与分析和报告编写 4 部分。
1.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是收集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基础资料、自然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状况等,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2. 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等专项调查。
调查范围主要包括维管植物(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等)、苔藓、大型真菌、脊椎动物、昆虫、遗传资源与生态系统调查等。
①维管植物调查
调查范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等维管植物,以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及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古树名木为调查重点。
调查内容:植物多样性编目、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植物每株(或丛)调查、胸径大于 40 公分的古树名木调查、植被类型调查。
②大型真菌及苔藓调查
大型真菌调查: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记录地表大型真菌的种类并拍摄原生境中子实体的照片。
苔藓调查:对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内附生基质为土生、石生、木生、水生等不同类型的苔藓进行调查。
③脊椎动物调查
调查范围: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脊椎动物,以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调查重点。
调查内容:对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的脊椎动物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资料收集,掌握保护区脊椎动物名录,进行地理区系组成分析;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动物调查。
④昆虫调查
对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昆虫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主要为网捕法、灯诱法。同时对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进行鉴定。
⑤遗传资源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畜禽特色乡土品种资源、果树、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等。
⑥生态系统调查
调查内容依据《中国植被》,根据群落建群种来确定。
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地质遗迹、自然景观等。
调查指标:包括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年均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水量、洪旱灾害、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湖泊水位变化与水源、河床地形地貌、水质状况等。
调查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等。
调查指标:包括总人口、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土地利用类型、交通状况、 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年人均收入、保护区内土地权属与国有、集体土地各占面积数、河流与湖泊受污染情况等。
调查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内生境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生态旅游活动、资源利用状况等。
调查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水利等)、村镇建设、环境污染、土壤沙化、盐碱化;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组成、传入途径、种群数量、危害程度;旅游规模、开展方式、旅游影响;围垦(湿地或草原)、过度放牧、采集、滥捕乱猎等。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整理调查数据,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4. 报告编写
参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标准进行报告编制,主要内容包括文本、附表、附图三部分。
三、商务、服务要求
1. 付款方式
按合同约定付款。
2. 完成期限:
服务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 11 月底。
3. 实施地点:
山西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
4. 服务标准:
符合行业规定及山西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磋商文件要求。
5. 售后服务要求:
在服务期结束以后,积极响应采购人关于项目内容相关的咨询,对相关问题 24 小时内答复,直至达到采购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