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人所提供的服务不仅要符合相应的国际及国内行业标准要求,还应满足本服务规范书中的服务要求。以下所有内容为本次招标的基本要求,投标人可在响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优于以下标准和要求投标。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衡阳市2023年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项目
2、项目预算:3244000.00元
二、项目背景
实施要求及安排
1、依据《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3年)方案的通知(水防(2020)295号)》、《202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工作要求》(办防〔2022〕313号)、《湖南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第一批)的通知》(湘财预〔2022〕299号)的相关要求,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已建非工程措施项目进行提质升级,确定衡阳市202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任务及投资规模。
2、开展 9 个区县 25 个重点集镇、4个重点城镇的补充调查评价,更新山洪灾害危险区清单(山洪灾害普查);对全市山洪灾害监测站点中的 114 个图像视频、水位、雨量站点进行改造更新,对市级监测预警平台进行巩固升级,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完善补充措施。在前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基础上,统筹安排项目建设任务,合理编制省级 2023 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并于 2023年4月30日前报水利部备案,加快项目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并开展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确保2023年12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
地理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是京广、湘桂铁路的交点,地处东经110°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8′24",东邻株洲市攸县,南接郴州市安仁县、永兴县、桂阳县,西毗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以及邵阳市,北靠娄底市双峰县和湘潭市湘潭县,为湘南水陆运输中心和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现辖衡南、衡阳、衡山、衡东、祁东5县,常宁、耒阳2市,南岳、雁峰、石鼓、珠晖及蒸湘5区,南北长150km、东西宽173km,总面积15310km2,湘江干流自南向北,贯穿全市。
2、地形地貌
衡阳处于中南地区凹形面轴带部分,周围环绕着古老宕层形成的断续环带的岭脊山地,内镶大面积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层的红色丘陵台地,构成典型的盆地形势。衡阳盆地是湘中盆地的重要部分,南高北低,衡阳盆地南面地1000米以上的山连绵数十公里;衡阳盆地北面相对偏低,衡山山脉虽较高,但各峰呈峰林状屹立于中间,其东西两侧都有较低的向北通道,其东侧的湘江河谷两岸海拔高度均在100米以下。整个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复合倾斜,而盆地由四周向中部降低。衡阳盆地四周山丘围绕,中部平岗丘交错。东部为罗霄山余脉天光山、四方山、园明坳;南部为南岭余脉塔山、大义山、天门仙、景峰坳;西部为五岭之一的越城岭的延伸熊罴岭、四明山、腾云岭;西北部、北部为大云山、九峰山和衡山。市境最高点为衡山祝融峰,海拔1300.2米;最低点为衡东的彭陂港,海拔仅39.2米。山地占总面积的21%,丘陵占27%,岗地占27%,平原占21%,水面占4.3%。中部大面积分布白垩系和第三系红层,面积3550平方公里,构成衡阳盆地的主体。
3、河网水系
衡阳境内河长5公里以上大小河流共526条(含湘江),总境长达8355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55公里。全市主要防洪堤有293条951.4公里,29座中型水库,塘坝43.96万处、总装机500千瓦以上水电站有32座。发源于广西兴安的湘江干流,自归阳镇清塘入境,依次流经祁东、衡南、常宁、市区、衡阳县、衡山和衡东,从衡东和平村出境,境内长266公里,占湘江里程的39.7%。境内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一级支流有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
4、气象水文特征
衡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一年中1月最冷,7月最热,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暑热期长、冬寒期短”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3~18.8℃,日照时数1367.7~1499.5小时,多年平均相对温度78%,最高相对湿度84%,最低相对湿度73%。常年风向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偏南风。衡阳市年平均降水量1339mm,降水多集中在3~6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1%以上,多年平均降水天数162天。
全面工作
1、通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基本查清我市山洪灾害的区域分布、灾害程度、主要诱因等,划定防治区沿河村落的危险区,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工程治理提供支撑。
2、建成了山洪灾害监测网络,实现了省、市、县以及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监测信息的共享,雨水情监测网络已经基本满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的要求。初步建成了基层预警系统。建设了预警广播网络,县级部门配置了预警设施,同时实现了县级平台延伸到了乡镇,初步建成了基层预警系统,基层预警 能力得到加强。由于湖南省进行了全省“村村响”广播工程建设,考虑到避免重复建设,201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发文,对山洪灾害预警广播和“村村响”进行了资源整合,将山洪灾害预警广播建设纳入到了村村响建设中,衡阳市“村村响”广播已覆盖大部分行政村。
3、通过持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全市所有县均建立了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进行了县、乡、村三级防御预案的编制,并定期进行修编完善;在重点防治区乡镇、村组安装了简易雨量报警器,配置了预警设备,制作了宣传栏,通过在危险区设立临时避险点、警示牌,发放明白卡和宣传手册,组织培训,开展演练等,基层群众的山洪灾害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
迫切要求
1、贯彻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水利部针对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山洪灾害是当前我国水利领域的三大重点风险之一。从暗访和调研评估情况看,已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既存在短板和弱项,又是行业监管的重要领域。因此,需要持续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补短板,不断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同时又要以“强监管”促使各地进一步压实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运行维护责任,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推动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从“有”到“好”转变。
2、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提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
我市山丘区人口众多,居住分散,山洪灾害分布广泛,汛期频繁发生,是山区乡村最为常见和人员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互联网+”、现代通信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有助于实现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有助于丰富信息源、延长山洪预见期、提高预警时效和精准度、扩大预警覆盖面,进一步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难题。基层乡村既是山洪灾害的受灾主体,同时也是山洪灾害防御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山洪灾害防护意识和避险能力弱的群体,村组干部流动性强,乡村简易预警设施设备损毁率较高的情况。需持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及时补充更新简易预警设施设备,切实提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
三、项目情况
建设目标
衡阳市2023年度山洪防治灾害项目范围涉及市本级及下属12个区县,一是开展9个县市区25个重点集镇、4个重点城镇的补充调查评价,更新山洪灾害危险区清单(山洪灾害普查) ,提高预警指标的精准度,确定预警范围和预警对象;二是针对全市山洪灾害监测站点中的114个进行改造更新,对市级监测预警平台进行巩固升级,提升监测预警能力,高效发挥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作用;三是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完善补充措施,不断提高山丘区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构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其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
建设原则
1、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针对山洪灾害特点,综合规划山洪灾害风险管理措施,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以山洪风险评估、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避免重复性建设,逐步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2、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与已有规划和实施方案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现有监测预警设施作用,突出抓好已建设施运维和高效应用。针对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夯实山洪灾害防御基础。
3、动态调整,精准高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山洪灾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动态掌握山洪灾害风险变化情况,压实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责任,精准高效发挥监测预警系统作用。
4、改革创新,提升能力
强化先进理论技术和新技术装备开发应用,推进基层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创新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模式和手段,持续提升山洪灾害防治现代化水平和能力。
建设范围
衡阳市202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范围涉及市本级及下属12个县市区。在9个县市区(衡山县、衡东县、衡南县、祁东县、衡阳县、耒阳市、常宁市、蒸湘区、石鼓区)进行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更新山洪灾害危险区清单(山洪灾害普查);在市本级及10个县市区(衡山县、衡东县、衡南县、祁东县、衡阳县、耒阳市、常宁市、南岳区、珠晖区、雁峰区)进行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改造升级建设;在所有县市区均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完善补充措施。
建设任务
建设任务说明:根据《湘水办函[2023]87号_做好2023年山洪防治项目建设工作通知》,衡阳市202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范围涉及市本级及下属12个县市区。在9个县市区(衡山县、衡东县、衡南县、祁东县、衡阳县、耒阳市、常宁市、蒸湘区、石鼓区)进行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更新山洪灾害危险区清单(山洪灾害普查);在市本级及10个县市区(衡山县、衡东县、衡南县、祁东县、衡阳县、耒阳市、常宁市、南岳区、珠晖区、雁峰区)进行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改造升级建设;在所有县市区均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完善补充措施。
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
1、重点集镇、沿河村落调查评价
在衡山县、衡东县、衡南县、祁东县、衡阳县、耒阳市、常宁市、蒸湘区、石鼓区等9个县市区25个重点集镇、4个重点城镇补充调查 评价。补充调查评价设施设备:视频图像采集设备4套,调查数据采集设备4台,数据审核汇集设备1台。
2、更新危险区清单(山洪灾害普查)
在全市9个项目县市区(衡山县、衡东县、衡南县、祁东县、衡阳县、耒阳市、常宁市、蒸湘区、石鼓区)开展山洪灾害普查,更新危险区清单,明确监测站点、预警指标、责任人等内容。
衡阳市2023年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任务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单位 |
数量 |
一 |
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 |
|
|
1 |
重点城集镇补充调查评价 |
|
|
1.1 |
重点集镇调查评价 |
个 |
25 |
1.2 |
重点城镇调查评价 |
个 |
4 |
1.3 |
补充调查评价设施设备 |
套 |
4 |
1.4 |
补充调查评价成果报告编写 |
项 |
1 |
2 |
危险区动态管理 |
县 |
9 |
调查评价工作背景及工作流程
我市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2013~2015年全面铺开和2017~2019补充沿河村落详查两个阶段。
本年度在衡山县、衡东县、衡南县、祁东县、衡阳县、耒阳市、常宁市、蒸湘区、石鼓区等9个县市区继续开展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工作,主要是在重点城镇、集镇开展山洪灾害详查和分析评价工作,评价重点防治区内居民点、自然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科学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别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
重点城镇、集镇的选取:位于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山洪灾害频发或灾害损失严重的城镇、集镇。
为有效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需通过收集和分析基础资料和数据,查清山洪灾害区域分布、自然和经济社会、历史山洪灾害等基本情况;完成山洪灾害危险等级、致灾临界雨量水位和洪水量级等分析评价工作。对于重点城(集)镇,进行更为详尽的调查,采用更为精细的山洪灾害分析方法,划分危险区,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本次调 查评价工作技术要求及成果整理遵循《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SL767-2018)。城(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流程见图1-1
图1-1 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流程图
技术要求
重点(城)集镇补充调查评价
前期基础工作
1、基础数据收集处理
重要城(集)镇的调查评价可基于2013~2015年调查评价工作下发的基础底图开展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收集加工最新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最新行政区划数据,对数据进行编码和标注,用于制作调查评价工作底图。更新的基础数据需满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工作需求。
2、现场采集软件及审核汇集软件
2013~2015年调查评价工作中,各县已统一配置了现场采集软件、审核汇集软件及注册加密狗,原则上由重点(城)集镇所在的县提供原有的现场采集软件及注册加密狗,但根据调研情况,部分2013~2015年配置的注册加密狗已遗失,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本年度补充配置4套注册加密狗。
3、现场数据采集终端配置
调查评价工作的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包括GNSS设备、标杆、视频图像采集相机、笔记本电脑。由于各县的现场采集终端配置2013-2015年,设备已老旧,部分已损坏,不便于本年度工作的开展。为提高现场调查工作效率、保障调查成果质量、确保数据成果保密要求,在本年度补充配置4套设备,含视频图像采集相机1台、调查数据采集笔记本电脑1台,设备由实施单位开展调查评价工作使用完毕后交付各市州。GNSS设备、标杆由有资质的实施单位自行配置使用。
现场数据采集终端主要技术参数要求如下:
数码相机:要求续航时间长,不易损坏,光学防抖,内置GPS(可选),变焦倍数为10倍以上,有效像素1000万以上。
4、数据审核汇集设备配置
审核汇集设备配置1套。
山洪灾害调查
1、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
本年度的山洪灾害调查的范围为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重要城镇、重要集镇。
根据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现状和实际工作需求,在防治区进一步进行山洪灾害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内业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和现场调查,调查各集镇、城镇、沿河村落和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位置分布,调查受山洪威胁的区域(如历史淹没范围内的居民区)、灾害类型和历史灾害情况及防治现状等。
(a)社会经济调查
前期各县的调查评价工作已获取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居民点和企事业单位(包括工矿企业、学校、医院、景区等)的基础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居民区平面位置和范围、户数、人口、房屋数、耕地面积等。
(b)历史山洪灾害及威胁区域调查
前期各县已调查统计各小流域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包括发生次数,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灾害损失情况(伤亡人口、受灾人口、淹没范围、损毁房屋情况等)。
在基本情况调查和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现场目测、问询、洪痕调查、档案资料查阅和专业分析等方法,综合确定村落、城镇中受山洪威胁的区域(如历史淹没范围内的居民区),统计山洪威胁区域内住户、人口和房屋的数量,并将受山洪威胁的区域范围标绘在工作底图上。
2、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
在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对重点防治区内受威胁的居民区人口、房屋位置和数量进行现场详查;对沿河城(集)镇进行控制断面测量,收集重要城镇和部分重要集镇山洪威胁范围的大比例尺地图,满足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和危险区划定要求,为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的评价分析、危险区的划定和预警指标的分析确定等提供依据。
本年度衡阳市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涉及25个重要集镇、4个重要城镇。
(a)重要集镇、重要城镇现场详查
对重点防治区的重要集镇和重要城镇进行更详细的现场调查,调查至居民户或住宅楼栋,内容包括:城(集)镇名称、城(集)镇代码、基准点经度、基准点纬度、基准点高程、地址(门牌号码)、楼房号、人员情况、住房(包括建筑面积、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经度、纬度、宅基高程、临水、切坡)。将住房位置标绘在工作底图上。现场获取相关影像资料,并将其位置标绘在工作底图上;根据统计部门的抽样调查数据,估算户均资产。受山洪威胁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类似的工作方式进行调查。
(b)重点防治区地形测量
收集整理重要城(集)镇大比例尺地形图开展重要城(集)镇详查,对影响重要城(集)镇安全的河道进行控制断面测量,以满足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现状防洪能力评价,危险区划分和预警指标分析的要求。
沿河城(集)镇河道控制断面测量。为评价(城)集镇防洪能力,分析确定预警指标,应进行河道控制断面测量。每个重要(城)集镇选择适宜的河段位置,测量1组断面(宜为3个横断面,1个纵断面,其中标注居民区成灾水位的横断面为控制断面),如有多条支流汇入,每条支流加测1个纵断面和2~3个横断面,并描述河道断面形态(三角形、抛物线形、矩形、复式,有无堤防、阻水树木或建筑情况)和河床底质(泥质、沙质、卵石、岩石)情况。对可能阻水的桥涵道路等建筑物位置,加测1个横断面。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是在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和地形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采用各地调查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水动力学模型等分析计算方法,综合分析评价防治区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等。城(集)镇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流程见图2-1
图2-1城(集)镇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流程图
1、防治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根据前期基础工作和调查结果,通过经验方法、推理公式、水文模型等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不同频率、不同时段的暴雨量和洪峰流量,综合分析确定各小流域危险区、预警指标和阈值范围。预警指标按照两级设置,即准备转移指标和立即转移指标。
2、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对重点防治区受山洪威胁的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进行防洪现状分析,根据前期基础工作、调查结果、断面和地形测量成果,通过水文模型和水力学方法等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综合分析确定危险区,计算相应的洪峰流量和时段暴雨量,科学确定每个集镇和城镇的雨量预警指标和阈值。
(a)重要集镇防洪现状分析
针对因降雨引发的溪沟洪水,通过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确定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沟道洪水淹没范围。评价4个重要城镇、25个重要集镇的防洪现状,分析确定发生山洪灾害的降雨频率和洪水重现期。暴雨洪水分析采用经验方法、推理公式或水文模型等。
(b)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定
依据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沟道洪水淹没范围,结合历史山洪调查资料,依照危险区划定技术要求,划定不同等级的危险区范围。在1:5万地形图或影像图上标注不同等级的山洪灾害危险区范围,标明相应的转移路线和临时避险安置地点。在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模型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重要城镇、重要集镇、沿河村落绘制详细的山洪灾害危险区图。综合分析重要城(集)镇评价现状防洪能力,在1:5万地形图上确定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确定不同区域山洪灾害危险等级。
对于有长系列水文资料的地区,可以采用传统的水文模型计算的方法来划定不同频率降雨对应的危险区,调查降雨过程由实测历史降雨资料的排频计算确定。对于缺少水文资料的地区,则通过查暴雨图集或采用水文手册的方法来确定调查降雨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洪峰流量和洪水位,划定危险区。
(c)预警指标和阈值分析确定
根据居民点沿沟道的位置分布,确定需进行预警和组织人员转移的洪水位,利用水力学公式计算相应的洪峰流量。结合小流域特征,利用分布式模型综合确定引发该量级洪水的可能降雨模式和特征值,获得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的洪水过程,并借鉴国外经验,考虑累积降雨量、前期降雨量和实时降雨强度,确定综合预警指标和阈值。为适时发布预警、编制防御预案提供技术支撑。预警指标按照两级设置,即准备转移指标和立即转移指标。
建立监测站点与危险区的关联关系,确定集镇、城镇对应的监测站点及相应的预警指标和阈值,并在危险区图上标明关联的监测站点及相应的预警指标和阈值。
*详情请见招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