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需求
一、规划期限及范围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至2035年。规划范围为大凌河、金城(含金城原种场)、新庄子、双羊、石山、三台子、右卫、阎家、余积、沈家台、班吉塔、翠岩、谢屯、白台子、板石沟、安屯、建业、温滴楼、八千(含大有农场)、大业等 20 个乡镇(街道)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合理确定凌海市各乡镇全域保护与发展的总体定位,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立足于乡镇整体发展情况,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乡镇的总体定位要求、主要职能分工和管控要求,结合自身特色,确定乡镇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产业导向等。
(二)落实上级总体战略对乡镇协同发展的要求,衔接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达的各项指标,明确主要发展指标和空间管控指标,并分解下达各村相关约束性指标,确保上级指标传导到位,重点明确各项约束性和引导性指标。
(三)实地调研,收集乡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及上位规划,掌握各部门有关政策要求、各行业发展趋势与目标等;通过现场踏勘、部门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乡镇发展现状与发展设想,掌握各部门对乡镇发展的诉求。
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形成统一地图底数。以锦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双评价、专题研究有关结论,总结乡镇现行空间类规划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客观分析乡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现状情况、变化趋势、结构布局,总结特点和问题,提出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
(四)提出高质量产业体系、高品质生活服务体系、高水准公共空间体系,优化城镇功能结构;结合乡镇实际对近期规划做出统筹安排,落实乡镇产业、交通、水利、能源、电力、通信、环保、旅游 等建设项目,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项目,明确近期实施重点和发展时序。
(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统筹城乡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统筹安排各乡镇生产、生活空间,合理优化乡镇产业和城镇功能结构,建立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布局体系和规模合理、和谐宜居的镇村体系。
(六)统筹推进乡镇耕地提质改造、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治、污染土壤修复、农田基础设施等工程,集中连片改良提升农田,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统筹整治区域内农房建设、产业发展、公共 服务、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城镇低效用地以及其他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明确拆旧区规模、范围和图斑位置。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合理安排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七)提升乡镇安全韧性,确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安排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防灾减灾等市政基础设施。
(八)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与景观风貌;依据上级规划明确乡镇保护与传承的重点地区,以及具有较高价值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区域。系统研究乡镇域地方历史、人文底蕴,提出空间保护引导方向和具体措施。
严格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保护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对特色村和传统民居等,明确保护利用措施;提出历史文化资源空间优化、区域协同、功能复兴、活化利用的基本策略和目标要求。
(九)对村庄规划的编制进行有效传导,保证规划管控内容的落实。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职能 定位、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耕地保有量、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约束性指标,以及“三区三线”和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廊道等空间布局。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准备工作。包括对有关部门相关规划成果、图件、数据、基础调查评价等资料收集整理。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组织、责任分工、工作内容、进度安排等内容,确定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主要任务、相关专题、成果框架等,有序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编制规划一张底图。
(二)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和实地踏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本地资源特征、发展问题与发展诉求。对土地利用状况、产业特征和低效用地、农民建房等情况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土地存量及流量情况。重点加强对乡村基础条件、设施配置以及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流动趋势方面的研究。
(三)方案编制。编制20个乡镇的规划文本、说明、图集。落实上位规划提出的战略引导、指标约束、底线管控、空间布局、系统指引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上位规划要求传导到位,建立目标体系,划分管控分区,各类空间控制线落地,细化管控措施,优化乡镇驻地空间布局和形态,明确国土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出城乡统筹和要素配置要求,提出规划方案并建立任务分解和目标传导机制,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形成规划文本、图件和编制说明。
(四)论证报批。组织专家专题论证及专家评审及规划成果论证及评审专题论证及专家评审及规划成果论证及评审,完成公示、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人大审议、规划报批。
(五)数据建库。采集图形和属性数据,建设形成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完成数据库质检与汇交。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周期管理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
(六)印刷归档。包括规划文本、说明、图件等规划成果印刷、存储、归档。
四、工作量清单
一 |
准备工作 |
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
1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收集自然资源、发展与改革、财政、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民政、林业和草原、统计等部门和各镇、村的基础资料。 |
2 |
三调基数转换与调查资料空间分析 |
对三调数据进行基数转换,同时采用Contex大幅面扫描仪、EPS地理信息工作站、GIS,对收集的早期纸质地图进行扫描数字化及空间分析。 |
二 |
调查研究 |
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
1 |
实地踏勘 |
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和实地踏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本地资源特征、发展问题与发展诉求。 |
2 |
现状分析 |
分析乡镇(涉农街道)区位条件、自然地理格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土地利用、历史文化等现状情况,运用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总结提炼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 |
3 |
评估评价 |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现行规划实施评估,围绕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住房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总结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结合市县“双评价”和风险评估成果,识别乡镇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分析开发保护面临的灾害和安全风险。 |
三 |
方案编制 |
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
1 |
规划文本编制 |
文本内容包括条文和附表,落实上位规划提出的战略引导、指标约束、底线管控、空间布局、系统指引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上位规划要求传导到位,建立目标体系,划分管控分区,各类空间控制线落地,细化管控措施,优化乡镇驻地空间布局和形态,明确国土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出城乡统筹和要素配置要求,提出规划方案并建立任务分解和目标传导机制,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2 |
规划说明编制 |
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说明与解释,应阐述规划决策的编制基础、技术分析和编制内容,作为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和图件使用的重要参考。 |
3 |
规划图件编制 |
|
3.1 |
乡镇全域图件 |
1)区位图、2)全域国土空间用地现状图、3)全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4)全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5)全域国土空间控制线规划图、6)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7)全域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8)全域镇村体系规划图、9)全域产业布局规划图、10)全域城乡生活圈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11)全域综合交通规划图、12)全域基础设施规划图、13)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图、14)全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15)全域景观风貌规划图、16)全域规划单元划分图、17)全域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图、18)村庄单元管控图则。 |
3.2 |
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图件 |
1)镇区国土空间用地现状图、2)镇区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3)镇区空间结构规划图、4)镇区四线管控规划图、5)镇区开发强度分区规划图、6)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图、7)镇区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规划图、8)镇区道路交通规划图、9)镇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10)镇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图、11)城镇单元管控图则。 |
四 |
论证报批 |
|
1 |
规划成果论证及评审 |
|
五 |
数据建库 |
基础分析信息入库,分析评价信息入库,规划成果信息入库,空间数据拓扑及元数据编制,数据自检、互检、复检,数据及标准化数据封装。 |
六 |
成果印刷 |
包括专题报告、规划文本、说明、图件等成果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