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407100001470346 发布时间:2024-07-10 文档页数:97页 所需下载券:10
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

招标内容及要求

一、项目概况(采购标的)

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22〕435号)的要求,要加强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建立优先监管地块清单,依法对清单地块组织开展重点监测、环境监测,推进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部署,摸清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地块污染情况,掌握地块污染线索,夯实地块污染管控工作基础,我站拟申请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对全省尚未开展地块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的40个优先监管单位开展监测调查工作。

二、技术和服务要求(以“★”标示的内容为不允许负偏离的实质性要求)

采购包1福建优先监管地块监测项目:

1.项目调查工作内容

项目采购包1工作内容,对40个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开展重点监测,出具地块监测报告,提出污染管控建议,编制总结报告,完成成果集成工作。

2.项目调查工作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分析40个福建优先监管地块前期生产经营活动对地块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掌握优先监管地块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地块基础信息采集、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等工作,完成地块的基础信息采集,完成40份地块重点监测报告和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总结报告1份,并提出污染管控建议,为优先监管地块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3.项目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3.1企业基础信息调查

针对40家企业,每家企业均参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2017〕67号)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工作手册(试行)》(环办土壤函〔2018〕884号)等文件要求,采集重点监测地块基础信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的方式收集地块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历史使用信息、污染源信息、迁移途径信息、敏感受体信息等,包括文字信息和影像信息;二是核实、分析所收集的地块信息,开展污染识别,说明地块有无可能得污染源,说明污染类型、污染状况和来源,为后期布点采样做准备。【评审项1】

调查单位应依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工作手册(试行)》(环办土壤函〔2018〕1168号)等技术规定,开展内部质量审核。【评审项2】

3.2空间信息调查

针对40家企业,开展企业空间信息调查,采集地块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和地块矢量数据,完成地块档案影像制作、空间信息整合,满足污染地块系统地块空间矢量数据上传要求。

(1)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采集地块影像底图和地块矢量数据两部分:①影像数据: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建、构筑物等拆除前的高分遥感影像,调查启动时的高分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②矢量数据:地块边界、初步采样点位、详细采样点位。采集地理位置信息的过程中,须基于北斗定位系统开展工作。【评审项3】

(2)技术要求

①矢量参数基础

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方式采用经纬度投影和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评审项4】

面积计量单位采用平方米(m2),保留两位小数;空间直角坐标,保留三位小数;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不大于图上0.3mm,图上允许误差0.6mm;界址点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不大于图上0.3mm,图上允许误差0.6mm;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不大于图上0.3mm,图上允许误差0.6mm。地物界线和位置与影像上的地物的边界和位置的套合精度应控制在3个像素以内。对于较弯曲的界址线,应适当增加拐点数,确保满足套合精度要求。【评审项5】

②地块影像底图

卫星遥感影像要求:遥感影像资料分辨率优于2m,校正精度优于2个像素;【评审项6】

无人机遥感影像:分辨率优于0.2m,校正精度优于1米。【评审项7】

单个地块空间信息调查要求:勾绘的地块边界与影像偏移不超过2个像素,绝对精度优于2米。【评审项8】

③地块编码及命名要求

在“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地块,地块编码和名称与系统中地块信息一致。还未纳入系统的地块,编码参照地块编码要求,进行编码,并规范命名。【评审项9】

(3)成果制作与整合

①地块档案影像制作

影像档案包含经过前述步骤处理后质量良好、无云覆盖的高分遥感影像以及叠加地块边界的影像缩略图,并基于地块编码命名。【评审项10】

地块边界样式:正红色(255,0,0),边界宽度为3.0。地块缩放要求,地块长边距离截图边界约1cm(在800*800的截图窗口下),可根据实际效果调整。【评审项11】

影像档案要求:d+地块编码+t+成像时间,例如d441302233025t20191102;jpg格式。【评审项12】

影像档案时间要求:对于第三优先级地块至少2期,应包括地块监管关键时间节点的历史遥感影像;在2期基础上,根据地块非现场监管的需要可增加期数。【评审项13】

②空间信息整合

单个地块空间数据集经过完整性、规范性两方面的初步检查无问题后,方可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软件进行空间信息整合。【评审项14】

每一类矢量类型整合成一个矢量图层,可形成一张图展示。即地块边界、敏感受体、初步采样点位、详细采样点位、超标点位、土壤污染范围、地下水污染范围、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污染范围分别为8个矢量图层。【评审项15】

3.3布点采样方案编制

按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2017〕67号),结合资料收集分析结果和现场踏勘情况,识别疑似污染区域、筛选布点区域、分析水文地质情况、制定布点采样计划、开展采样点位现场确定,编制布点采样方案,形成40份布点采样方案。项目整体预计共布设259个监测点位,其中水土复合点位139个、土壤点位120个,具体根据地块大小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并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调整。【评审项16】

3.4样品采集、保存与流转

按照经审核通过的布点采样方案的要求,完成40家企业的土孔钻探和地下水监测井建设,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工作(含内外部质控样)。

▲(1)样品采集

对于优先监管地块内部和边界外点位,依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2017〕67号),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同时采集密码平行样和外部质控样。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的内部质控样(即密码平行样)各不少于样品总数的10%,开展外部质控的比例原则上不少于10%。

预计共采集不少于937个土壤样品(其中密码平行样和外部质控平行样各80个)和259个地下水样品(其中全程序空白样、密码平行样和外部质控平行样各40个)。出具40家企业相关样品采集、运输、流转记录。

▲表3-1预计土壤和地下水样品数量

样品类型

土壤样品数量(个)

地下水样品数量(个)

一般样品

777

139

内部质控样

80

80

外部质控样

80

40

合计

937

259

注:具体样品数量根据地块大小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并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调整。

▲(2)钻孔深度

土壤采样孔深度原则上应达到地下水初见水位,若地下水埋深大且土壤无明显污染特征,土壤采样孔深度原则上不超过15m,具体采样深度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2017〕67号)。地下水采样井以调查潜水层为主。若地下水埋深大于15m且上层土壤无明显污染特征,可不设置地下水采样井。采样井深度应达到潜水层底板,但不应穿透潜水层底板;当潜水层厚度大于3m时,采样井深度应至少达到地下水水位以下3m。

▲(3)采样深度

每个采样点位至少在3个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包括表层0cm-50cm处;存在污染痕迹或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识别污染相对较重处;若钻探至地下水位时,原则上应在水位线附近50cm范围内和地下水含水层中各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当土层特性垂向变异较大、地层厚度较大或存在明显杂填区域时,适当增加送检土壤样品数量。

▲(4)地下水监测及建井要求

本项目建设的地下水井应保留作为长期观测井,须符合《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等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①钻孔深度

土壤采样孔深度原则上应达到地下水初见水位,若地下水埋深大且土壤无明显污染特征,土壤采样孔深度原则上不超过15m,具体采样深度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2017〕67号)。地下水采样井以调查潜水层为主。若地下水埋深大于15m且上层土壤无明显污染特征,可不设置地下水采样井。采样井深度应达到潜水层底板,但不应穿透潜水层底板;当潜水层厚度大于3m时,采样井深度应至少达到地下水水位以下3m。

②监测井井孔结构设计要求

开孔井径应根据井管管材和岩层性质确定,由松散层钻进至岩石层时可进行变径,根据岩石稳定情况,确定是否安装井管。井管内径不小于50mm;孔斜:<1°/100m。

③井管选择

PVC-U管具有无污染、强度高、寿命长特点。本项目采用PVC-U塑料管,管壁厚度>8.4mm,孔深100m及以上,采用不锈钢管或无缝钢管,管壁厚度>4.5mm;管径:≥50mm;砾料:根据含水介质粒度,按规范确定。

监测井井管主要采用外径146mm,壁厚不小于8.4mm的PVC-U管。对于深度超过100m的监测井,选用外径146mm,壁厚5~6mm的不锈钢管。

④井壁管高度

井壁管应高出监测井附近地面0.3~0.5m。

⑤过滤管长度

监测井凿穿的地下水监测目标含水层宜全部安装过滤管,潜水监测井的过滤管底部的深度应低于多年最低地下水位以下7m。

⑥过滤器设计要求

当地下水监测目标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时,过滤管开孔率为25~30%。

⑦滤料填充厚度、粒径要求及封闭止水

井管安装后应及时进行填砾,根据地下水监测站所处位置和含水层情况选用不同粒径和级配磨圆度较好的硅质砂、砾石为主的滤料进行填充,填砾厚度不小于75mm。充填滤料应填自滤水管底端以下不小于1m处至滤水管顶端以上不小于3m处。充填滤料顶端至井口井段的环状间隙应进行封闭和止水,封闭和止水的材料宜选用粒径为20mm~30mm的半干状黏土球。

▲(5)样品保存

①土壤样品保存

土壤中重金属采集时,采样单位应对土壤含水率、性状和类别进行判断,保证采集到的土壤有效样不少于1kg;对于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式,并尽快送到检测实验室分析测试。

检测实验室负责挥发性有机物土壤样品的容器的准备工作,包括样品瓶的称量、编号及相关记录的填写,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保存样品。

②地下水样品保存

地下水样品运用冰袋保存在4℃,并保证样品在其保质期内送达检测实验室。

③样品保存检查

采样单位应配置样品管理员,对样品标识、包装、样品状态、保存条件进行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样品管理员应及时向有关责任人指出,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督促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样品采集、流转和检测过程中发现但不限于下列严重问题,应重新开展相关工作:一是未按规定方法保存土壤和地下水样品;二是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样品在保存过程被沾污。

▲(6)样品流转与制备

①装运前核对

采样小组完成采样后,填写采样相关记录,并使用采样终端打印并粘贴样品编码。样品管理员和自审人员负责将样品与采样记录进行逐个核对,检查无误后分类装箱,装箱时应对各地块间样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样品管理员负责填写《样品保存检查记录单》。如果核对结果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明原因,由样品管理员向组长进行报告并记录。样品装运前,样品管理员填写《样品运送单》,用防水袋保护,随样品箱一同运送。

②样品运输

样品流转运输过程应保证样品完好并低温保存,采用适当的减震隔离措施,严防样品瓶的破损、混淆或沾污,在保存时限内运送至样品检测单位。

地下水样品运输应设置运输空白样进行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每个地块应至少有一批次样品设置运输空白样品。

③样品接收

样品检测单位收到样品箱后,应立即检查样品箱是否有破损,按照样品运输单清点核实样品数量、样品瓶编号以及破损情况。若出现样品瓶缺少、破损或样品瓶标签无法辨识等重大问题,接样单位的负责人应在《样品运送单》中进行标注,并及时与送样单位沟通。上述工作完成后,接样单位的负责人在纸版样品运送单上签字确认并拍照发给采样单位。样品运送单应作为样品检测报告的附件。样品检测单位收到样品后,按照样品运送单要求,立即安排样品保存和检测。

④样品流转过程

A:地下水pH值由检测实验室人员现场完成测定。

B:氰化物土壤样品及地下水样品应在样品采集结束当日,由采样单位运输至对应的检测实验室和比对实验室,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土壤样品应分别于采样完成后2日内和4日内送达检测实验室和比对实验室。

C:用于六价铬、重金属分析土壤样品(含实验室间平行样)由采样单位于采样完成后一周内送至对应的检测实验室和比对实验室。

D:用于二噁英分析土壤样品由采样单位于采样完成后一周内送至检测实验室。

⑤土壤样品制备

土壤样品制备工作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的相关内容要求。

3.5样品分析测试

预计共检测857个土壤样品,其中80个土壤内部质控样品。土壤样品检测项目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以下简称GB 36600)中的45项基本项目,以及pH值、地块特征污染物(根据污染识别结果确定);预计检测219个地下水样品,其中80个地下水内部质控样品(含全程序空白),地下水样品检测项目包括《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以下简称GB/T 14848)的35项常规指标(扣除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企业地块特征污染物。出具40家企业土壤和地下水样品检测报告(带CMA章)。【评审项17】

土壤和地下水检测项目分析方法原则上优先选择GB 36600、GB/T 14848推荐的分析测试方法,对于GB 36600和GB/T 14848中未给出推荐方法的,可选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范围内的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方法。【评审项18】

采样单位将无机样品和有机样品送至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依据检测标准方法、企业用地调查和质控要求开展分析测试,汇总测试结果并按要求编制检测报告和质控报告。【评审项19】

▲3.6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工作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工作指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等技术要求进行。

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由采购人及质控单位组织,包括质量监督检查及密码质控样品测试等外部质控工作,由采购人组织的外部质控工作相关费用(含现场检查、质控标准样品购买、密码质控样品测试等)由中标单位承担。

3.7数据报送及分析评价

根据管理部门要求,采用手持终端软件(App),完成样品采集保存与流转信息的实时填报,使用“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优先监管地块管理模块或其他系统,管理重点监测地块相关信息,报送各环节数据。【评审项20】

对于调查地块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评价,需按规划用途确定土壤和地下水的评价标准;对于未明确规划用途的,按照监测地块的现状用途确定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形成40份重点监测报告。【评审项21】

3.8成果集成

集成40家企业监测数据,根据区域、行业等集成分析,完成成果集成报告,并针对调查发现存在土壤或地下水监测超标的地块提出监管建议。

(1)报告成果

①福建土壤污染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报告40份,监测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污染管控建议。【评审项22】

②福建土壤污染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总结报告1份,项目总结报告对整个项目开展情况、技术方法、各地块监测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管理建议。【评审项23】

(2)数据成果

提供以下数据成果,并按采购人要求集成至指定系统:

①福建土壤污染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数据及档案40份,包括监管地块的基本信息、空间信息、布点方案、土壤及地下水全部点位的检测数据及报告(带CMA章)、质控数据、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人员访谈、历史资料、采样建井有关记录等相关资料。【评审项24】

②福建土壤污染优先监管地块整合后的地块空间信息数据库1份。【评审项25】

③福建土壤污染优先监管地块实施污染管控地块清单1份。【评审项26】

4.项目调查工作服务要求

4.1服务质量

服务成果应满足国家有关技术文件要求,并通过采购人组织的专家验收(验收过程相关费用由中标单位承担)。【评审项27】

4.2服务时间

合同签订之日起至项目通过验收。

4.3人员配置【评审项28】

拟投入本项目的人员均是投标人的正式员工,如果中标人队伍发生重大变更导致无法按要求开展项目任务或者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采购人有权终止委托。

本项目履行最低人员配置要求:项目总负责人1名,负责总体项目管理统筹实施工作;项目技术负责人1名,负责项目内所有产出报告的技术把关工作;其他项目组人员30名,负责各项内容的推进实施工作。提供2名专项技术支持人员,项目实施及售后期间,现场协助采购人进行工作组织及成果应用。

采购包2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质量控制项目:

1.项目质控工作内容

项目采购包2工作内容,对40家优先监管单位的监测调查工作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资料检查、现场检查、专家评审、统一质控样、密码平行样、实验室能力验证、留样复测、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对福建优先监管地块调查对象确定、基础信息调查、布点采样、分析测试及数据上报等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充分利用企业用地调查、典型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农用地详查信息系统和手持终端等信息化手段,做好调查全流程资料记录与存档,推动落实各级质量管理责任。总结项目调查工作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情况,编制福建土壤污染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

2.项目质控工作技术要求

2.1基础信息调查和点位布设环节【评审项1】

基础信息调查和点位布设的质量控制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工作手册(试行)》(环办土壤函〔2018〕1168号)、《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采样方案审核工作手册(试行)》(环办土壤函〔2018〕1168号)、《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工作指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等技术要求开展工作。

通过专家审核方式,对布点采样方案进行检查。外部质控比例达到100%。

2.2样品采集环节【评审项2】

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质量控制工作手册(试行)》(环办土壤函〔2019〕845号)、《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工作指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等技术要求开展工作。

通过资料检查、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外部质控的资料检查比例为100%,外部质控现场检查比例不低于10%。

2.3样品制备、流转、保存环节【评审项3】

样品制备、流转、保存的质量控制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质量控制工作手册(试行)》(环办土壤函〔2019〕845号)、《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工作指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等技术要求,核对样品数量、检查样品重量和标签信息等。样品流转的质控主要对样品交接过程的规范性和记录填写完整性进行抽查,必要时对已交接样品进行抽查。

外部质控单位应在样品制备、流转和保存开展监督检查,外部质控的资料检查比例为100%,外部质控现场检查比例不低于10%。
2.4分析测试环节【评审项4】

分析测试的质量控制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工作指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等技术要求开展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通过实验室能力考核、方法验证、密码平行样品、统一监控样、飞行检查等方式,对检测实验室样品分析测试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的密码平行样各不少于样品总数的10%,每份平行样需要采集2个,其他样品统一送检测实验室。开展外部质控工作的地块,每份平行样品需要采集3个,其中2个由现场采样人员采集后与其他样品统一送检测实验室。另1个送质量控制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分析。三个实验室应选择相同或等效的分析方法开展密码平行样品比对分析,合格率应达到100%。土壤监测项目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及分析方法的具体要求,增加全程序空白样。每家实验室至少现场检查1次。外部质控样品检测完成后,出具带CMA章的检测报告。

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密码平行样品测试结果比对分析,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进行。

接受采购人组织的质量监督检查及密码质控样品测试等外部质控工作,外部质控工作相关费用(包括现场检查、质控标准样品购买、密码质控样品测试等)由中标单位承担。

表1预计外部质控样品检测工作内容【评审项5】

序号

检测类别

具体内容

1

土壤外部质控样品检测

预计不少于80个土壤外部质控样品。

检测项目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的45项基本项目,并增加测试pH值及企业特征污染物。

2

地下水外部

质控样品检测

预计不少于40个地下水外部质控样品。

检测项目包括GB/T14848的39项常规指标(扣除微生物和放射性指标)、企业的特征污染物。

注:实际质控样品数量及测试项目,根据经专家审核的地块布点方案进行设置。

2.5质量控制报告编制【评审项6】

在优先地块调查监测工作开展期间,对每个地块出具质量控制审核意见。全部优先地块监测调查工作结束后,总结项目调查工作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情况,编制福建土壤污染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并协助开展项目验收专家评审。

3.项目质控工作服务要求

3.1服务时间【评审项7】

在中标后一个月内,提交项目整体质控方案,并按照招标方要求进行修改。质控工作贯穿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一期)全程,至全部优先地块的监测调查工作完成并通过验收专家评审后结束。

3.2布点方案审核【评审项8】

及时对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一期)中各优先地块的布点采样方案进行检查审核,并做好审核记录。

3.3专家咨询服务【评审项9】提供专家咨询服务,通过线下或线上等方式,为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一期)的监测调查及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3.4问题反馈与整改跟踪【评审项10】

在基础信息调查和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制备流转及保存、分析测试等工作环节的检查过程中,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整理检查及整改记录形成工作闭环。

3.5人员配置【评审项11】

本项目履行最低人员配置要求:项目总负责人1名,统筹协调工作开展并对项目工作质量负责;技术人员不低于10名,负责开展40个地块的布点方案审核、资料及现场检查、质控样品分析测试等外部质控具体工作。

三、商务要求(以“★”标示的内容为不允许负偏离的实质性要求)

采购包1:

序号

参数性质

类型

要求

1

交货时间

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5年4月30日

2

交货地点

根据采购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内容约定

3

交货条件

通过采购人组织的专家验收(验收过程的相关费用由中标方承担)

4

是否邀请投标人验收

不邀请投标人验收

5

履约验收方式

1、期次1,说明:通过采购人组织的专家验收(验收过程的相关费用由中标方承担)

6

合同支付方式

1、合同签订后,中标人开具合同总金额30%的发票,采购人收到发票,达到付款条件起15日内,支付合同总金额的30.00%

2、中标人提交40份通过专家评审的布点采样方案,中标人开具合同总金额20%的发票,采购人收到发票,达到付款条件起15日内,支付合同总金额的20.00%

3、中标人完成现场采样与分析检测后,中标人开具合同总金额30%的发票,采购人收到发票,达到付款条件起15日内,支付合同总金额的30.00%

4、中标人完成所有服务并提交项目工作成果,经验收合格后,中标人开具合同总金额20%的发票,采购人收到发票,达到付款条件起15日内,支付合同总金额的20.00%

7

履约保证金

不缴纳

采购包2:

序号

参数性质

类型

要求

1

交货时间

合同签订之日起至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调查工作(本项目采购包1工作内容)通过验收

2

交货地点

根据采购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内容约定

3

交货条件

负责质控的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调查工作(本项目采购包1工作内容)全部内容通过专家验收

4

是否邀请投标人验收

不邀请投标人验收

5

履约验收方式

1、期次1,说明:负责质控的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调查工作(本项目采购包1工作内容)全部内容通过专家验收

6

合同支付方式

1、合同签订之日后,中标人开具合同总金额50%的发票,采购人收到发票后,达到付款条件起15日内,支付合同总金额的50.00%

2、中标人完成所有服务并提交项目质控报告,负责质控的福建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调查工作(本项目采购包1工作内容)通过验收后中标人开具合同总金额50%的发票,采购人收到发票后,达到付款条件起15日内,支付合同总金额的50.00%

7

履约保证金

不缴纳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