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1. 各供应商必须对竞争性磋商文件第五章《采购需求》中的技术、服务要求作出全面、真实的反映,同时填写技术规格偏离表。若响应文件中响应情况与竞争性磋商文件采购需求内容不符或无有效证明,而供应商又未在响应文件中作出说明和解释的,磋商小组在评审时将视为不响应该条技术、服务要求的规定。
2. 本章各项技术参数、规格和性能要求如出现引用某一特定的专利技术、商标、名称、设计、原产地或供应者等情况,则仅起参考作用。供应商可选用实质上“相当于”或“优于”该参考技术规格要求的产品投标。
3. 供应商应保证其提供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在采购人使用期间不受第三方可能提出的侵犯其所有权、知识产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相关权利的起诉。
4. 供应商应对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涉及到采购人的工作信息等秘密内容进行保密。双方应共同对系统中涉及的技术情报和资料进行保密。
5. 供应商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 74 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投标,合同签订后采购人将按照成交供应商响应文件中所投货物、工程或者服务进行验收,一旦发现虚假应标行为, 取消该成交供应商的中标资格,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6. 本文件的解释权属于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
一、服务内容
建设内容:对本项目选定的试点区域达拉河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试点工作,在流域汇水范围出口和流域内重点区域布设监测 点位,以人工采样监测的方式,开展水文、水质同步监测核算水环境中污染物通量及变化 情况,为进一步削减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水质改善以及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主要内容:通过对纳帕海流域试点区域重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调查、监测与评估,筛选重点区域实施面源污染通量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污染负荷评估,为下一步在重点区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预期目标:初步建成试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基本摸清试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底数以及农业面源在全部污染源中的负荷占比,在保障农业生产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评估选择的试点片区农业生产产生污染物的排放阈值。
二、项目实施
1、总体思路
以纳帕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研究及负荷评估试点工作为引领,开展田间—流域尺度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优化完善监测网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编制优先治理区域清单,为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工程;探索一批易复制、可推广的管理经验和治理措施;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程中,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能的同时,进一步削减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水质改善。
2、技术路线
项目技术路线见下图。
技术路线图
3、项目实施范围确定
根据纳帕海流域行政村与流域范围叠图结果(具体见图),对纳帕海水质影响较大的 农业面源区域主要是解放村、尼史村所在的区域,通过已收集的纳帕海径流区解放村(春 宗、纳帕、吓学、共比、康几、依拉)、尼史村(从古、哈木谷、角茸、益寨、格东、吉 能谷)各 6 个村民小组的种植、养殖数据,通过计算确定本项目试点区域。
4、农业面源污染调查
为摸清评估试点区域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污染源现状水平,掌握化肥农药使用量及变化、畜禽粪污产生量及水产养殖量等数据,在统计、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调查统计工作基础上,利用台账检查、市场端比对、补充调查等方式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负荷评估、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5、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在试点区域建立较为完善的面源监测网络,通过遥感技术、地面监测数据、现场调查数据等手段来摸清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后续负荷评估、污染治理提供依据。重点监测范围: 达拉河流域,尼史村 12 个村民小组。
6、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
在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结合考虑试点区域类型、自然地理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县域资料收集现状、水土资源环境质量、面源污染物聚类分析结果等关键特征,因地制宜采取 SWAT 等模型模拟法以及经验系数法开展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通过对上述区域内种植业、养殖业等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通量核算,分析面源污染物入水体负荷和时空分布特征,评估面源污染物对水土资源环境质量的影响。
采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开展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污染成因分析(如畜禽养殖、种植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识别流域内重点面源污染源。
由于面源污染起源分散、多样,其地理边界和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加上面源污染驱动因素多样、过程复杂、形成机理尚不明确,给面源污染负荷的定量分析带来很大困难,监测很难区分农业面源与点源、移动源、生活源、城市面源等产生的贡献量,同时,模型在空间上可适用于田块到流域等不同尺度,经过验证和校正的模型,时间上可用于面源负荷预测。常用的面源模型以机理模型为主,应用较为广泛的有SWAT、HSPF、AnnAGNPS、USLE 等,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如下表。纳帕海流域拟采用 SWAT 等模型,开展本流域面源污染物迁移途径和转化规律研究。
采用 SWAT 模型模拟农业面源污染过程主要分陆地过程和河道演算 2 个阶段。陆地过程主要应用坡面模型,包括降水径流、土壤流失和污染物水质模型;河道演算主要应用河道水动力、河网输沙和河道水质模型。模拟过程主要包括:
1) 数据收集。模拟模型法涉及的数据一般分为 5 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现状数据、环境质量数据、气象水文数据、农业生产水平等,可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或文献调研等方式获取。
2) 子流域划分。加载数字高程模型(DEM)、研究区域范围(可选)、河网水系(可选)等数据进行子流域的划分。1 个子流域可能包含 1 个或若干个行政村或自然村组,尽量优先利用调查数据,以减少资料收集的工作量。
3) 数据处理。根据模型数据要求,形成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土壤类型分布图 、土壤类型索引表、土壤物理属性文件(即土壤数据库参数)、降水数据、气温数据和管理措施数据等。
4) 水文响应单元(HRU)划分和模型计算。在子流域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坡度,将子流域内具有同一属性的不同区域划分为同一类单元。模型计算时,分别计算每个单元的水文过程,然后在子流域出口将所有单元产出进行叠加得到总量。
5) 模型参数的率定和验证。利用降雨、径流、泥沙、污染物数据,分别进行水文、泥沙和水质模拟中重要参数的率定和验证。比较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以验证模型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6) 结果分析。利用验证好的模型计算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水体负荷,分析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三、成果要求
提交成果:完成纳帕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现状调查与监测分析报告 1 套 15 份,完成 纳帕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报告 1 套 15 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