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昆虫资源补充调查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409130001564312 发布时间:2024-09-13 文档页数:65页 所需下载券:10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昆虫资源补充调查

服务需求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JH24-210522-00628

项目名称: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昆虫资源补充调查

预算价格:600000.00元

最高限价:600000.00元

采购需求:保护区内昆虫种类补充调查和认定不少于300种(种类不能跟2021年昆虫多样性调查到的种类重复)、图片收集、标本采集制作、建电子档案、编写调查报告、编写补充调查昆虫名录、制作标本(每种6份,特殊种类可以相对减少)、发表论文、出版昆虫图谱(种类不少于870种,包含2021年昆虫多样性调查的种类)印刷500册。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一年,具体以合同约定为准。

二、保护区基本情况

1、保护区基本情况:

老秃顶子保护区始建于1981年9月15日,1998年8月18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桓仁满族自治县的西部与新宾满族自治县交界,总面积15217.3公顷,核心区面积2800.2公顷,缓冲区面积9505.6公顷,实验区面积2911.5公顷。其中桓仁境内11251.7公顷,新宾境内3965.6公顷,主峰老秃顶子山海拔1367.3米,为辽宁最高峰,素有“辽宁屋脊”之称。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宣传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保护区做为本溪市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8%,野生动植物种类多达3112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发布的公告确定,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隶属于桓仁县政府,归桓仁自然资源局管理,内设机构4个、分支机构3个,下辖11个保护站,以加强森林生态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为目的,实行分级、网格化管理。

2、自然条件

2.1地质地貌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延续部分,其地貌地质的形成与华北的地貌形成有紧密联系,因受中生代华北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倾斜和断裂,岩浆侵入,地势升高,以主峰为中心的山脉呈丫字形向东、西南、北三个方向延伸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9座,山势曲折蜿蜒,沟壑纵横,局部地段因受第四纪冰川气候的影响,形成大面积的跳石塘地貌。

2.2气候现状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辽东冷凉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6.3℃,绝对最高气温37.2℃,绝对最低气温-35.7℃,≥10℃年有效积温为3005℃,年降水量为870~106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7%,是辽宁省最湿润地区;无霜期133天。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和森林环境及高差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区。

2.3土壤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基岩以花岗岩、石灰岩、变质岩和砂岩为主,土壤以棕壤和暗棕壤为主,棕壤为本区的地带性土壤,多由花岗岩的残积母质演化而来,主要分布于海拔900米以下的落叶阔叶林中,暗棕壤为本区的垂直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900米以上的中山草甸和暗针叶林中,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

3、资源状况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具有古老性、多样性、典型性等特点。保护区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有待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种类也很丰富,尤其是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本区成为省内外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在1982年至1997年间,与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合作,对保护区区内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考察,开展了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的资源调查,收集了大量野生动物资源的资料。经鉴定的低高等植物237科1852种。其中真菌植物50科344种,地衣植物13科84种,苔鲜植物50科204种,维管束植物124科1220种。陆生脊椎动物有69科254种,其中两栖类2目5科8属10种;爬行类2目4科9属12种;鸟类13目39科97属165种;兽类6目15科33属50种;鱼类5目6科16属17种。

蛛形纲23科77属131种。昆虫类有13目140科875种。

双蕊兰是世界上唯老秃顶子保护区独有物种。

★三、服务标准及要求

1、昆虫多样性补充调查

1)样点、样线设定与要求

(1)调查样点设置

在保护区管辖区域内,十一个保护站,根据不同的林型设置多个调查样点。

(2)调查样线的设置

在保护区管辖区域内,十一个保护站根据巡护路线和不同的海拔高度,设置多条调查样线,每条样线长度不少于500m。

(3)样点、样线的设置方法

①在所选样地内,沿公路、小径、步道设置若干条样线。样线应覆盖样地内所有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的样线应在2条以上,每条样线长度1~2km为宜,可根据生态系统特点适当调整。把样线划分成样段,各样段编号标记,长度应尽量相等,每个样段内生境类型或土地利用方式相同。

②选定样线后,用GPS定位仪定位坐标,在1:10000地图上标注样线的路线。

③调查时沿样线缓慢匀速前行,速度1~1.5km/h。记录样线左右2.5m、上方5 m、前方5m范围内见到的所有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图1)。不重复计数同一只个体和身后的昆虫,在悬崖或水边,可沿样线记录一侧宽度为5m范围内的数据,调查范围之外见到的种类,可写入备注栏中。

④调查时以2人1组为宜,1人调查观测,另1人记录和网捕(对于不能确定的种类)。

⑤所选样线在第一年调查后如果确定不合适,可变更,但其后应保持不变。

单位:m

图1样线法调查范围示意图

2)样点、样线调查

陆生昆虫(包括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蜻蜓目等),参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蝴蝶(HJ 710.9—2014)》等技术规范,根据昆虫生物学特性确定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样线法、灯诱法、马来氏网法、陷阱法等。

(1)调查时间安排在春、夏、秋各调查1次,即5月、8月和9月,每年共调查3次。每个网格每次调查1条样线,长度为200 m,扫网次数不少于100网,匀速采集。将采集到昆虫进行分类、记录。

(2)样点法在所选的11个巡护站内进行,每个网格放置诱捕灯6个、马来氏网1个,安排在春、夏、秋,即5月、8月和9月,每10天收集一次,共计9次。将采集的昆虫进行分类、记录。

(3)调查应在晴朗(13℃以上)或多云(17℃以上)、温暖、风速小于40km/h时进行,每天的观测时间一般为9:00~17:00,但应避开夏季极热天气。

(4)调查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保持长期不变,以利于年际间数据分析。

昆虫具体捕捉方法:

(1)网捕法

鳞翅目、蜻蜓目、半翅目、直翅目等善飞的昆虫适用该方法。在设置的样线内,进行多样性调查。利用扫网和空网各5个进行样本采集,采集到的虫体置于氰化物毒瓶内熏杀致死,之后移入三角纸袋中,记录采集信息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比较形态学鉴定。

(2)灯诱法

鳞翅目、直翅目、蜉蝣目、长翅目等具有趋光性的昆虫适用该方法。挑选无风无月(或月暗)的夜晚,在视野比较开阔,用电相对方便的样点设置诱虫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17:00-19:00开灯,虫子上灯后持续观察和收集,次日凌晨收灯。所有诱集到的昆虫均置于氰化物毒瓶内毒杀致死,记录采集信息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比较形态学鉴定。

(3)诱捕法

鞘翅目的蛀干害虫适用该方法。在样区内寻找分布有衰弱木的针叶林设置天牛诱捕器和小蠹虫诱捕器各5个,配以诱芯,诱芯45天更换一次,每15天收集一次集虫杯中昆虫,记录信息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比较形态学鉴定。

寄生蜂等膜翅目昆虫适用于马氏网诱捕法。在通风透光性比较好的样点设置马氏网1个,每15天收集一次集虫杯中昆虫,记录信息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比较形态学鉴定。

(4)搜索法

小蠹虫、吉丁虫、象甲等生活隐蔽的昆虫;缨翅目、双翅目的小型或微小型昆虫;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适用该方法。每次调查时,用搜索法沿样线搜索、采集标本,记录信息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比较形态学鉴定。

2、内业工作

2.1昆虫标本整理、制作

(1)标本完整性的确认

一头完整的昆虫标本(卵除外)指的是其头、胸、腹、足、翅等虫体的各部位都没有损折、断裂、缺失等现象,保存时使标本尽量完整。

(2)标本的制作

将带回实验室的虫体制作成针插标本,赋予准确的采集标签,置于标本盒内进行熏蒸处理,之后移入标本柜进行保存。

1)针插标本制作

虫体针插:按昆虫体大小选用适当的昆虫针,夜蛾类一般用3号针;天蛾类等大型蛾类用4号针;叶蝉、盲蝽、小蛾类用1号或2号针。微小昆虫,用10mm的无头细微针。昆虫针插的部位因种类而异。甲虫从右翅基部内侧插入;半翅目从中胸小盾片中央垂直插入;鳞翅目、膜翅目及同翅目成虫从中胸中央插入;直翅目从前胸背板右面插入;双翅目从中胸中央偏右插入;小型蜂类可不插针,采用侧粘的方法,以免损坏其胸部特征。

整姿:蝽、甲虫、蝗虫等昆虫针插以后,尽量保持活虫姿态。需将触角和足进行整姿,使前足向前,后足向后,中足向左右。

展翅:蝶蛾类昆虫需要展翅。按昆虫的大小选取昆虫针、按针插部位要求插入虫体,将虫体腹部向下插入展翅板的槽内,使展翅板的两边靠紧身体,用昆虫针,将翅拨开平铺在展翅板上。蜻蜒类要以后翅的两前缘成一直线为准;蝶蛾类以两前翅后缘成直线并与身体成垂直;蝇类和蜂类以前翅顶角与头顶在一直线上,。然后再拨后翅使左右对称。最后用玻璃片压住或用光滑纸条把前后翅压住,用大头针固定,放在干燥通风处,待虫体干燥后,取下玻璃片或纸条,从展翅板上取下昆虫插入盒内,制成针插盒装标本。

2)小型昆虫针插标本的制作

用粘虫胶或合成胶水把小型昆虫粘在三角纸上,再做成针插标本。

装标签:每一个昆虫标本,必须附有标签。按照一定的针插部位将昆虫针插后,使用三级台整理针插昆虫和标签的位置。针帽至虫体背为8mm,标签至针尖为16 mm(寄主、时间)、8mm(昆虫的名称)。

修补:在制作过程中,如有损坏,可以用粘虫胶或乳白胶进行修补。

3)昆虫浸渍标本的制作

凡身体柔软或细小昆虫的成虫、卵、幼虫、蛹等,可以用防腐性的浸渍液浸泡保存在玻璃瓶内。浸泡前应先使幼虫饥饿,排出粪便。浸泡在下列保存液中。

(1)酒精浸渍液:用75%的酒精浸渍液,加上0.5%~1%的甘油,常用于浸渍螨类、叶蝉和蜘蛛等标本。

(2)5%福尔马林浸渍液:将福尔马林(40%甲醛)稀释成5%的福尔马林液。

(3)绿色幼虫浸渍液:将硫酸铜10g溶于100mL水中,煮沸后停火,投入幼虫,投入后有褪色现象,直到恢复绿色时,立即取出用清水洗净,浸入5%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

(4)黄色幼虫浸渍液:氯仿3mL、冰醋酸1mL、无水酒精6mL混合而成。先用此液浸渍24h,然后移入70%酒精液中保存。

(5)红色幼虫浸渍液:用冰醋酸4mL、福尔马林4mL、甘油20mL、蒸馏水100mL配成。

贴标签,上要写明昆虫名称、寄主及采集地点和时间。

4)玻片标本制作

寄生蜂、蚜虫、蚧虫等小型昆虫可以制作成玻片标本保存或观察。

(1)处死与固定,用75%的酒精或毒瓶杀死,也可用沸水杀死固定。

(2)软化,用10%KOH或NaOH浸泡,气温低时用水浴方式间接加热(约5分钟)。

(3)清理内脏,用解剖针在小虫腹部背面扎2-3个小孔,然后用解剖针把内脏挤出,并清理干净。

(4)清洗,用小流水清洗干净标本。

(5)脱水,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酒精脱水,30%-50%-70%-90%-95%-无水酒精(根据标本的大小,5-10分钟)。

(6)透明,用二甲苯透明(5分钟)。

(7)整姿,将透明好的标本取出,快速将姿势整好,使成为自然状态(触角、前足伸向前方,中足和后足向后)。

(8)滴胶,滴一滴适度大小的胶滴。

(9)盖片,用一个干净的盖玻片盖好。

(10)贴标签,按载玻片的大小贴一定大小的标签。

(11)干燥,放在平而干燥的盒或其它容器内阴干。

注意:水要脱净,否则做成的玻片标本呈现雾状,看不清楚;胶不易滴的过多,基本滴一大滴就可以了;盖片时要尽量减少产生气泡。

5)标本识别与鉴定

标本鉴定到种或者属等级。进行标本识别与鉴定时,主要依据《中国动物志》,并可结合各标本馆馆藏标本。

基于外部形态和内部生殖器构造,在体式显微镜下逐一鉴定昆虫标本。已知分类单元直接识别与鉴定,部分疑难虫种邮寄给领域知名专家鉴定。

6)图版制作及种类记述

对已完成鉴定的种类进行CCD拍照,经PS处理后制成标准图版并给予准确的形态学描述。

(1)对采集到的昆虫虫种进行鉴定与拍照,野外生态照的拍摄可以用普通的单反相机或清晰度比较高的手机、室内标本采用体式显微镜连接CCD叠加软件拍摄。

(2)对于相对疑难鉴定的虫种,聘请国内权威专家进行鉴定。

7)标本的保存

标本整理后保存于标本盒和标本柜中。

保存在标本盒中的干制标本、玻片标本或玻璃缸中的液浸标本必须集中存放,以便于更好地管理和收藏。集中保存标本的标本柜都应存放在专门的标本室里,防火、防水浸和控制温湿度、预防害虫和霉菌的浸染。

3、拍摄照片整理

(1)野外调查时拍摄的图片包含以下内容:

a.生境照片。每条样线不少于5张生境照片,每条样线或每个采集点不少于3张生境照片,必须包含1张以生境为背景、GPS定位仪屏幕为前景的照片。GPS定位仪屏幕上显示内容为调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

b.物种照片。能准确反映出该物种的外在形态特征,每个物种照片不少于3张,包括背面和反映物种特征的照片;

(2)照片要求清晰、自然,能准确反映动物形态特征。每张照片需显示由相机内置的拍摄日期与时间。

3.1编制昆虫名录和昆虫图册

编制昆虫名录和昆虫图册,送到印刷厂进行排版印刷。

3.2完成调查报告和项目总结

调查报告正文内容包括:区域概况、前期调查基础、调查方案、调查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

4、目的和任务

(1)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补充名录不少于300种(不能跟2021年昆虫多样性调查到的昆虫种类重复)。

(2)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报告(数据补充)。

(3)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补充调查电子档案。

(4)相关科研论文1-2篇。

(5)每个种类制作昆虫标本6份(特殊种类可以相对减少),所形成的昆虫标本充实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藏品。

(6)出版昆虫图谱(不少于872种,包括2021年昆虫多样性调查种类572种),印刷500册。

(7)种类认定(要有省内外知名昆虫专家进行认定,包括2021年昆虫多样性调查时采集未认定种类60种)。

5、供应商要求

此项目专业技术性强,供应商要有相关专业的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需提供与相关专业的院校或者科研院所签订的合同复印件,若为相关专业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投标的无需提供。)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