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夏津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夏津县辖 10 镇 2 乡 1 个街道 1 个省级开发区 1 个生态旅游区,18 个城市社区,506 个建制村,总面积 882 平方公里,54.01 万人。
二、项目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市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建设群众满意的现代大爱幸福民政。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县域及各乡镇
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公墓规划用地进行分类研究,统筹兼顾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合理规划安排公墓用地,同时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
(二)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根据调查当地民风、民俗以及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现代殡葬文化,在沿袭当地原有的殡葬风俗上,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完美结合,使规划具可行性、可调性及可持续发展性。
(三)全面规划,分期实施。规划注重滚动、弹性发展
的要求,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实现近、远期相结合,增强近期建设的可操作性和远期发展的前瞻性,符合建设动态发展规律要求。
(四)方便人民群众缅怀祭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公墓选址布点及用地布局,合理规划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人民群众缅怀祭祀先人,创造现代、文明的殡葬文化。
三、规划范围和对象
规划建设应根据夏津县服务区域内年均人口数量,按户籍人口 7‰的死亡率计算,以20 年为一个使用周期测算,并预留一定发展空间。节地生态绿色殡葬方式包括公墓、骨灰堂、骨灰塔、骨灰楼以及树葬公墓林、纪念花坛等。
四、规划工作内容
(一)深入研究分析国家、山东省、德州市及夏津县对公益性公墓建设工作的文件政策及法律法规,统筹整合上游政策资源,建立规划的政策及法理基础。
(二)对全县各乡镇、村庄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包括城镇人口、城乡居民点、社会发
展等现状基础资料,充分挖掘当地民风、民俗等特色殡葬文化,建立规划的基础数据支撑,确定规划用地的范围、规模。
(三)调查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资料,做好与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的技术支撑。
(四)在上述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省市、区政策与法规和相关上位规划,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城市化进程、生态自然环境保护、设施服务半径、防火安全等因素,通过多方案规划设计比较研究,重点研究用地规划布局、规划空间形态、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景观环境规划、生态环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推导出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明确绿色公墓设施用地范围、规模、配建标准等,以区划为边界,对各类绿色殡葬方式进行统筹规划、分区布局与指引。
(五)公墓专项规划设计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规划图集等内容。规划编制成果内容、深度要符合国家、山东省、德州市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六)设计进度
1、现场资料调查研究阶段(确定中标单位、签订委托设计合同后 10 天内完成) 包括收集县、各乡镇资料,现场踏勘,与有关部门及城乡居民进行座谈。
2、初步方案阶段(完成调研后 20 天内完成)
进行多方案比较,拿出初步成果,向主管部门汇报。
3、方案深化修改阶段(基本方案阶段后 10 天内完成)
向相关部门、县领导汇报,进行专家评审,根据上述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提供最终规划设计成果,报县政府审批。
五、公墓专项规划的意义
(一)贯彻省、市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建设群众满意的现代大爱幸福民政的需
要。
(二)规划批复后将明确公墓用地的性质、规模、范围等规划建设条件,为后期公墓
建设实施提供法理依据和技术指导。
(三)规划批复后公墓设施用地将纳入全县国土空间规划等体系内,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公墓设施用地,节约土地资源,确保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顺利实施。
(四)规划批复后可加强绿色公墓设施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指导全县绿色公墓设施建设管理,使其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六、规划编制依据及参考
(2014 年第 1 号)
第 225 号发布)
144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