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莆田市“多测合一”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采购服务类采购项目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007200000089891 发布时间:2020-07-20 文档页数:125页 所需下载券:10
莆田市“多测合一”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采购服务类采购项目

 招标内容及要求

一、项目概况(采购标的)

1、本次招标采购的服务主要用于莆田市自然资源局使用。投标人提供的所有服务必须通过合法渠道获得,具有在中国境内的合法使用权和用户保护权。所提供的服务必须符合或优于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

2、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提升测绘成果质量和自然资源管理水平,有效构建测绘服务机构公平竞争平台,按照“统一准入条件、统一开放市场、统一窗口服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统一依法监管”的工作目标,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福建省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印发的<福建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闽自然资发〔2019〕118 号)、《福建省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综合技术规程(试行)》(闽自然资〔2019〕4 号)以及《莆田市自然资源局、莆田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莆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莆田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莆自然资发〔2019〕102 号),结合“多测合一”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需要。

二、技术和服务要求(以“★”标示的内容为不允许负偏离的实质性要求)

(一)人员要求

质检人员需要熟悉多测合一测绘成果生产全过程,充分了解成果质量特性,因此要求承担质检工作的单位应具有高级工程师3人以上(含3人),测绘专业工程师及以上职称10人以上(含10人),具有国家地理信息局或保密部门颁发的测绘成果涉密人员岗位证书2人以上(含2人)。

(二)工作任务

1、制定满足自然资源“一张图”要求的“多测合一”数据标准;

2、制定“多测合一”各个专项测绘成果检查的内容与作业流程;

3、开展“多测合一”成果质量检查工作;

4、完成履行合同期间所有的“多测合一”成果入库工作。

(三)检查内容与作业流程

1检查内容与检查要求

1.1 检查内容

检查内容包括:“多测合一”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的地形图测绘、拨地测量、规划放验线测量,竣工阶段的规划核实测量、绿地测量、人防测量、消防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用地复核测量,不动产测绘等各个专项测量的测绘成果。

1.2 检查要求

测绘成果应按 GB/T 24356-2009和 GB/T 18316-2008及地方专项测绘成果审核业务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定,并按要求编写检查报告。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时,应按GB/T 24356-2009和 GB/T 18316-2008进行质量评定。不合格的测绘成果经整改后,应重新进行检查。

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应按GB/T 24356-2009和 GB/T 18316-2008执行。

1.3 依据标准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3、《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4、《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5、《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

6、《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17;

7、《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2012;

10、《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17986.1-2000;

11、《房产测量规范第2单元:房产图图式》GB/T17986.2-2000;

12、《建设工程消防验收评定规则》GA836-2016;

1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17;

14、《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网络RTK高程测量技术规范》DB35/T1604;

15、《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DB35/T1491-2015;

16、《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年2月;

17、《福建省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综合建设规程》(试行)。

2工作流程

“多测合一”测量成果检查工作分为检查准备、抽样、内外业检查、质量评定、编写检查报告和进行资料整理四个环节。成果检査主要采用内业查看成果资料、外业抽样检查的方法开展,重点检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检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检验使用仪器设备的精度指标应不低于规范及设 计对仪器设备精度指标的要求,而不是与生产单位仪器的精度比较。

(2)当检验批批量划分为多个批次检验时,各批次分别进行质量检验与质量判定。当各批次批成果质量均判定为合格时,该检验批成果质量判定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同一受检成果中包含不同类型测量成果时,应对不同类型成果分别进行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

2.1检查准备

(1)安排熟悉“多测合一”各专项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检查项目组,并指派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检查项目负责人。

(2)准备所需仪器设备、检查表格等。

(3)确定内业检查的重点和方法。

(4)确定外业检查的区域、线路、内容和方法。

(5)被检査单位选派相关人员配合开展内外业检查工作。

2.2抽样

根据受检项目成果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成果,按照《技术方案》确定的样本量和抽样方法。参与抽取样本的检查组技术员不得少于2 名。抽样人员应填写抽样单(样式参见附录C),逐一核对样本资料的内容、状态、数量。

对野外实地检查项,可抽样检查,样本量不应低于表2.2-1的规定。检查出的问题、错误、复查的结果应在检查记录中记录。最终检查完成后,应编写检查报告。

表 2.2-1样本量确定表

批 量

样本量

1~20

3

21~40

5

41~60

7

61~80

9

81~100

10

101~120

1l

121~140

12

141~160

13

161~180

14

181~200

15

≥201

分批次提交,批次数应最小,各批次的批量应均匀

注:当样本量等于或大于批量时,则全数检查;对基础地形图成果,按两倍的样本量进行抽取和检查。

抽取样本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样本应分布均匀。

(2) 以“点”、“景”、“幅”、“测段”、“幢”或“区域网”等为单位在检验批中随机抽取样本。一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也可根据生产方式或时间、登记等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3) 按样本量,从批成果中提取样本,并提取单位成果的全部资料。下列资料按照100%提取样品原件或复印件:

a) 项目设 计书、专业设 计书,生产过程中的补充规定;

b) 技术总结,检查报告及检查记录;

c) 仪器检定证书和检验资料复印件;

d) 其他需要的文档资料。

2.3内外业检查

根据项目成果样本的情况,分别采用概查和详查的方式进行检查。

(1)概查。对影响成果质量的主要项目和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一般性检查,通常只记录 A 类、B 类错漏和普遍性问题。

(2)详查。对单位成果的全部质量元素及检查项进行逐个检查,并统计全部错漏。 详查采用内业核查比对分析与外业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样本进行,并记录相关的问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项目设 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对质量问题进行确认。

检查记录包括质量问题及其处理记录、质量统计记录等。记录内容填写应完整、及时、规范、清晰,应有检验人员、校核人员、复查人员等的手工签名和日期。

①质量问题描述完整性、准确性、唯一性。

②定性准确、定量清楚。

③记录表格内容项完整、划改规整。

④A、B类问题的记录最好落实到违反了规范、标准、技术设 计的条款上。

⑤除纸质记录外,可以使用影像记录,如使用照相机记录相关问题,特别适用于实地检查的内容。

检查记录表和检查意见记录表具体格式见附录A和附录B。

2.4质量评定

样本及单位成果质量采用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级评定。根据样本及单位成功质量等级核定单位成果或批成果质量等级。

2.4.1质量评分办法

单位成果质量评分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错漏扣分标准应按表2.4.1-1 的规定执行。

 

 2.4.1-1 错漏扣分标准

差错类型

扣分值

A 

42 

B 

12 

C 

4 

D 

1 

质量子元素中数学精度的评分应根据成果数学精度值的大小,应按表 2.4.1-2 的规定采用分段直线内插的方法计算质量分数;多项数学精度评分时,单项数学精度得分均大于 60 分时,取其算术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

表2.4.1-2 数学精度评分标准

数学精度值

质量分数

0≤M≤1/3×M0

S2=100 分

1/3×M0<M≤1/2×M0

90 分≤S2<100 分

1/2×M0<M≤3/4×M0

75 分≤S2<90 分

3/4×M0<MM0

60 分≤S2<75 分

注:1、M0——允许中误差的绝对值;

2、M——成果中误差的绝对值;

3、S2——质量子元素得分(分数值根据数学精度的绝对值所在区间进行内插)。

允许中误差的绝对值宜按下式计算:

  (2.4.1-1)

式中:M0——允许中误差的绝对值;

m1——规范或相应技术文件要求的成果中误差;

m2——检测中误差(高精度检测时取 m2=0)。

其他质量子元素应首先将质量子元素得分预置为 100 分,按表2.4.1-1 的规定对相应质量子元素中出现的错漏逐个扣分。质量子元素的得分宜按下式计算:

S2=100?[a1×12+a2×4+a3]  (2.4.1-2)

式中: S2——质量子元素得分;

 a1、a2、a3——质量子元素中相应的 B 类错漏、C 类错漏、D 类错漏个数。

质量元素的评分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质量元素得分。质量元素得分宜按下式计算:

   (2.4.1-3) 

式中:S1S2i——质量元素、相应质量子元素得分; Pi——相应质量子元素的权; n——质量元素中包括的质量子元素个数。

单位成果质量的评分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单位成果质量得分。单位成果得分宜按下式计算:

  (2.4.1-4)

式中:SS1i——单位成果质量、质量元素得分; Pi——相应质量元素的权; n——单位成果中包含的质量元素个数。

2.4.2质量评定标准

成果质量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成果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即判定不合格。

1)成果中出现 A 类错漏;

2)高程精度检测、平面位置检测及相对位置精度检测,任一项粗差比例超过5%;

3)质量子元素质量得分小于60分。

(2)根据单位成果得分,按表2.4.2-1 的规定评定质量等级。

表 2.4.2-1 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质量等级

质量得分

S ≥90 

75 分≤S<90 

合格

60 分≤S<75 

不合格

S<60 

2.5编写检查报告

检查承担单位汇总讨论分析内外业检查情况,编写检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a、检验工作概况;

b、受检成果概况;

c、检验依据;

d、抽样情况;

e、检验内容及方法;

f、主要质量问题及处理;

g、质量综述及样本质量统计;

h、结论。

3控制测量

3.1质量元素及权重

控制测量的质量元素、子元素及对应的权重如下表所示:

表4.1-1 控制测量质量元素及权重

3.2提交成果资料内容

控制点测量任务完成后,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交下列相关资料:

1 技术设 计书、技术总结、检查报告;

2 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GNSS 接收机等)检定或校准资料;

3 成果图表;

1) 控制点成果表;

2) 控制点分布图。

3.3抽样

3.3.1平面控制测量

单位成果总数确定

平面控制测量单位成果以点为单位。依据项目相关技术文档及成果资料等,确定单位成果总数。当成果中包括多个类型、等级的测绘成果时,应分别统计各类型、各等级单位成果总数。

成果批次、批量确定

 当检验单位成果总数≥201时,应划分检验批次。划分批次时,可根据控制网网形、生产单位、生产方式、生产时间、地形类别等情况划分,应使批次数最小,各批次批量均匀。

样本量确定

按不同类型、等级分别抽取样本。样本量的确定按照表GB/T 24356-2009表4执行。

抽样应采用简单随机或分层随机的抽样方式。分层随机抽样应考虑生产单位、生产方式、生产时间、地形类别等情况。样本应分布均匀,样本资料应与上交的成果类型和数量一致。抽样填写《测绘成果检验抽样单》和《样品清单》。

3.3.2高程控制测量

单位成果总数确定

a) 以水准测量方式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成果检验时以“测段”为单位。按工序成果检验时,选埋工序以“点”为单位;观测工序以“测段”为单位;

b) 以三角高程方式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成果检验时以“测段”为单位。按工序成果检验时,选埋工序以“点”为单位;观测工序以“测段”为单位;

c) 以GNSS高程测量方式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成果检验时以“点”为单位。

依据项目相关技术文档及成果资料等,确定单位成果总数。当成果中包括多个类型、等级的测绘成果时,应分别统计各类型、各等级单位成果总数。

样本量确定

按不同类型、等级分别抽取样本。样本量的确定按照GB/T 24356-2009表4执行。

抽样一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也可根据生产方式、生产时间、控制网、环线、路线的构成、地形类别等情况实施分层随机抽样,样本应分布均匀,样本资料应与上交的成果类型和数量一致。抽样填写《测绘成果检验抽样单》和《样品清单》。

3.4检查内容

3.4.1平面控制测量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成果检验,成果检验内容包括:

(1)技术设 计、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2)仪器检定或校准资料是否齐全;

(3)观测的参数设置、观测条件及检测结果和输出的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4)实地检验控制点的选点、埋石质量和控制点的精度。

其中详查内容包括:批成果数学精度、计算质量、点位整体布设情况、资料整饰质量和资料完整性;样本单位成果观测质量、选点质量和埋石质量。详查之外的内容、资料均属于概查范畴。概查内容包括:样本点外控制点观测质量,样本点外控制点选点质量和埋石质量。概查资料包括:样本点外的外业观测记录资料、观测数据、各类技术文档及成果资料。

3.4.1.1数据质量

3.4.1.1.1数学精度

(1)对照技术设 计书、成果表、技术总结认定检查点位中误差与规范及设 计书的符合情况;

(2)对照技术设 计书、成果表、技术总结认定检查边长相对中误差与规范及设 计书的符合情况。

3.4.1.1.2观测质量

(1) 测量仪器的计量检定和检验(仪器鉴定资料);

GNSS接收机的鉴定:标称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温度计等。

(2)观测条件的合理性

接收机设置的正确性:如采样间隔、静态观测方式或其他方式;

观测时接收卫星数量≥4;

PDOP值(≤6)。

(3) 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是否采集了足够的数据(星历文件)及观测时间;

每颗星的连续观测时间;接收机之间的有效的同步观测时段长度;

重站率(≥1.6)。

(4)观测成果的规范性(打开观测记录数据、记录手簿可检查):

是否正确地量取天线高并正确、规范地记录;

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温度、气压、湿度等的量取和记录;

是否正确绘制测站环视图;

是否按要求记录卫星失锁状况等;

是否按要求转换为标准数据格式存档。

计算质量

(1) 数据处理(数据检验记录、成果表、起算数据资料、技术总结)

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是否正确;

数据预处理(基线解算)及数据分析;同步环、异步环的闭合差;重复基线较差检验、异步环的边数等;

数据后处理(平差计算)及数据分析;

在网平差报告中的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如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的符合情况,分析平面起算点可靠性检核(兼容性),平面、高程起算点数据正确性(是否用错、输错、改算错);

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投影方式、投影面是否正确(椭球参数、中央子午线、Y值加常数;投影面等),起算点的正确性或改算的正确性(独立坐标系统);

平面起算点数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存在同级发展;

是否存在点位移动、标志破坏、未同网平差、坐标系统不同的情况。

(2) 限差统计分布和检验是否齐全(数据检验记录、成果表、技术总结)。

3.4.1.2点位质量

点位选择的合理性(外业实地)

(1)布网的合理性:是否满足下工序需要(加密、测图、水准联测等);

短边、超短边是否布设为直接观测边;

平均边长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起算点的分布是否合理。

(2)是否有利于GPS测量手段进行测量(点位周围的遮盖情况等);

(3)是否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通视条件等);

(4)是否远离高大建筑物、铁路和无线电干扰源、水面;

(5)卫星高度角(≥15度);

(6)点位的稳定性;

(7)是否有利于水准联测(或有足够的水准点);

(8)交通及利用旧点情况。

标石质量(外业实地)

标志规格、标石规格;埋设深度;点位标识等。

点之记及委托保管书(外业实地)

点名、点号的正确性及点位略图、交通路线图与实地的符合情况(点之记);

委托保管情况(委托保管书)。

3.4.1.3资料质量

(1)技术设计的正确性(技术设计编写规定)

作业依据(各个行业标准的差异);

与规范、用户要求的符合性检查(对照合同)。

(2)资料的完整性(设计书要求提供的资料清单)

技术设计书(不符合编写规定,内容模糊、未对踏勘、资料搜集进行分析);

成果表(成果表中应注明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中央子午线、投影面等信息);

附图、附表;

点之记及委托保管书;

技术总结(普遍问题是照抄设计书,写成未来时而不是完成时,对完成工作量、技术问题的处理表达不明确);

检查、验收报告及相关的原始记录;

硬拷贝及数据盘;

数据备份的安全性。

3.4.1.4整饰质量

资料的外观质量、装帧质量;

观测手簿记录的字体、擦改情况。

3.4.2高程控制测量

3.4.2.1数学精度

数学精度检验项目包括:每公里全中误差、每公里偶然中误差、环闭合差、路线闭合差、相对于起算点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等是否符合限差要求。对照相关技术要求(合同、技术设 计书、标准规范) 进行检查;按照数学精度的得分统计程序进行统计。检查验算项目是否齐全, 验算中精度指标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

方法1: 以不低于所检项目原测精度的方法野外实地测量部分测段、区段与原测成果比较统计该项中误差。

方法2: 检查项目原测数据的正确性,重新平差解算,确定原成果中的精度指标的符合性。

方法3:通过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平差解算软件的验证情况和使用的正确性,认定原成果中的精度指标的符合性。

按照数学精度的得分统计程序进行得分统计。

3.4.2.2观测质量

观测质量检验项目包括:区段闭合差、测段闭合差、测站观测限差的符合情况等。

方法1: 以不低于所检项目原测精度的方法野外实地测量部分测段、区段与原测成果比较统计该项中误差。

方法2: 检查项目原测数据的正确性,重新计算,确定原成果中的精度指标的符合性。

(1)检查项目中所使用的仪器、标尺的测前、测后、测量期间的检验、检校情况,注意检验项目的齐全性,检验方法的正确性的检查。

(2) 观测条件的合理性

对观测条件记录进行统计比较,确定观测条件的合理性。如:观测时间的掌握、往返测观测时间的分布情况等。

(3) 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对照相关技术要求(技术设 计书、标准规范) 进行检查。检查资料包括:手簿,测段、区段成果计算资料。检查水准路线图、水准联测、接测、检测资料,确定对已有水准点和水准路线联测或接测方法的正确性。

(4) 观测成果的规范性(通过观测记录数据、记录手簿进行检查。)

主要检查各类测量原始记录,如:测量手簿等。对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逐项目检查,应注意对自编记录程序的检查。

3.4.2.3计算质量

(1)数据处理(通过数据检验记录、成果表、起算数据资料、技术总结、检查报告等资料进行检查。)

①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是否正确;

②数据预处理及数据分析;检查环线、路线、区段、测段的闭合差计算的正确性;

③数据后处理(平差计算)及数据分析;

③高程起算点数量是否满足设 计要求,是否存在同级发展;

④高程起算点可靠性检核(兼容性),是否存在点位移动、标志破坏、未同网平差;

⑤高程基准系统是否正确;

⑥高程起算点数据正确性(检查是否用错、输错、改算错)。

(2)限差统计分布和检验是否齐全(通过数据检验记录、成果表、技术总结、检查报告进行检查)。

(3)高程基准(系统)的问题,在检查记录中单列,有关问题不进入检验报告,只在分析报告汇总。

3.4.2.4选点质量

(1)点位选择的合理性(外业实地检查,注意布网的合理性:测段、区段、路线长度。

①根据不同测量等级要求和地形图等相关资料检查水准路线图绘制的正确性

②是否有利于水准测量;

③点位的稳 定性;

④交通及利用旧点情况。

(2) 标石质量(外业实地):标志规格、标石规格;埋设深度;点位标识等。

(3)点之记及委托保管书(外业实地检查):

点名、点号的正确性及点位略图、交通路线图与实地的符合情况(点之记)。实地检查点之记、托管书内容的正确性。

3.4.2.5埋石质量

①根据技术等级要求检查标石类型、标石埋设、规格、标志类型等。实地检查造埋质量。

②实地检查点之记、托管书内容的正确性。

③重要技术指标的正确性,如坐标系统、抵偿面确定、数学精度的标准差确定等。

④是否对踏勘、资料搜集进行了分析,对起算点进行了应有的检测。

3.4.2.6资料质量

(1)技术设 计的正确性(对照技术设 计编写规定)

①检查作业依据的正确性(注意各个行业标准的差异);

②检查技术设 计与规范、用户要求的符合性检查(对照合同)。

(2)资料的完整性(按设 计书要求提供的资料清单)

①技术设 计书(注意其是否符合编写规定,是否对踏勘、资料搜集进行了分析);

②成果资料(成果表中应注明高程系统等信息);

③附图、附表;

④点之记及委托保管书;

⑤技术总结(注意其是否对完成工作量、技术问题的处理及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了总结);

⑥检查、验收报告及相关的检查、验收记录;

⑦硬拷贝及数据盘;

⑧数据备份的安全性。

3.4.2.7整饰质量

①资料的外观质量、包装质量;

②观测手簿记录的字体、划改情况。

4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测绘

4.1地形图测绘

项目前期,用于满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需要的地形图,可通过新测或修补测获得,技术要求应符合 DB35/T 1491-2015《1:500 1:1000 1:2000 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内容表达应符合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的相关要求。

4.1.1提交成果资料内容

1 技术设 计书、技术总结,检查报告;

2 仪器检定和检校资料等附件资料;

3 起算数据资料,观测数据、计算资料、成果表、点位信息等图根控制(测图控制)资料;

4 样本图幅的纸质图(回放图)和电子版数据,图幅接合表、接边图幅等地形图资料;

5 非样本图幅的电子版数据;

6 其他相关资料。

4.1.2检查内容

4.1.2.1数学精度

质量元素及权重

质量子元素及权重

检验内容

检验方法

数学精度(0.25)

数学基础(0.2)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的正确性

核查分析

各类投影计算、使用参数的正确性

核查分析、比对分析

图根控制测量精度

观测质量

核查分析

计算质量

核查分析、比对分析

成果精度的符合性

核查分析、比对分析、实地检测

图廓尺寸、格网尺寸的正确性

比对分析

图上控制点间距离与坐标反算长度较差

比对分析

平面精度(0.4)

绝对位置中误差

实地检测

相对位置中误差

实地检测

接边精度

核查分析,比对分析

高程精度(0.4)

注记点高程中误差

实地检测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实地检测

接边精度

核查分析,比对分析

4.1.2.2地理精度

质量元素及权重

质量子元素及权重

检验内容

检验方法

地理精度(0.38)

地理要素的完整性与规范性

1、实地检查

2、核查分析

地理要素的协调性

注记和符号使用的正确性

综合取舍的合理性

地理要素接边质量

4.1.2.3整饰质量

质量元素及权重

质量子元素及权重

检验内容

 

整饰质量(0.25)

符号、线划、色彩质量

核查分析

注记质量

图面要素协调性

图面、图廓外整饰质量

4.1.2.4附件质量

质量元素及权重

质量子元素及权重

检验内容

附件质量(0.12)

元素据文件的正确性、完整性

核查分析

检查报告、技术总结内容的全面性及正确性

成果资料的齐全性

各类报告、附图(接合图、网图)附表、簿册整饰的规整性

资料装帧

4.1.3检测要求

地形图的数学精度得分是依靠实地检测统计得来的,其步骤为:

1、先按GB/T24356-2009的第4.3.5条或4.3.6统计检测图幅的精度M;

2、再按GB/T24356-2009的表1进行线性内插统计得分,根据M落在那个区间内插。如1:1000地形图,地物点平面精度为图上M0=±0.5mm,即实地0.5m,等精度检测按4.3.6公式统计M=±0.24m,则落在1/3×M0 < M ≤ 1/2×M0内。

与成图时相比有变化的地物、地貌不能做为检测点。

平面绝对位置、相对位置检查只需选择一种。一般选平面绝对位置。当散点法不易实施或无法做图根控制的,采用相对位置检查(拉边)的方法。

相对位置检查进行地物间距采集时,应对同一地物点进行多余边长的间距检查,但统计时同一地物点相关检测边不能超过两条,避免相关性。

样本图幅野外巡视范围应大于图幅面积的四分之三。

注意地物表示完整性(包括其性质)、准确性(指标把握准确程度)和地貌特征表示是否充分,有的重点注意了地物,忽略地貌的检查。

检查过程中应注意明确数字地形图的概念,注记与符号的压盖现象是否影响使用,否则不属于压盖问题。

4.1.4检查方法

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RTK测量方法,可同时或单独采集平面坐标和高程;

利用更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的,获取要素同名点的平面坐标,并进行比对,检测平面精度;

将采集的平面坐标展点上图,量取地形图上的同名点坐标,进行同名点坐标比对,计算坐标差,按图幅统计地形图平面绝对位置中误差;

将采集的高程点高程值与图上同名高程注记点高程值进行比对,计算高程较差,按图幅统计地形图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

未采集到同名点的,将最近距离相邻两等高线与采集点量取距离,根据距离、两等高线高程值进行线性内插推算采集的注记高程,与采集的高程值进行比对,计算高程较差,按图幅统计地形图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

将实地量取的地物间的距离,与地形图上同名距离进行比对,计算距离差值,按图幅统计地形图平面相对位置中误差。

4.1.5检测点、边的选择原则

检测点(边)数量视地物复杂程度、比例尺等具体情况确定,每幅图一般各选取20~50个(尽量多)。

平面绝对位置检测点应选取明显地物点。主要为明显地物的角隅点,独立地物点,线状地物交点、拐角点,面状地物拐角点等。

高程检测点应尽量选取明显地物点和地貌特征点,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凹地、台地、河川湖池岸旁、水涯线上等,且尽量分布均匀,避免选取高程急剧变化处

检测边位置应选取明显地物点,主要为房屋边长、建筑物角点间距离、建筑物与独立地物间距离、独立地物间距离等 。

4.1.6精度统计

按单位成果统计数学精度,困难时可以适当扩大统计范围,相邻图幅可以合并统计。

同名高程注记点采集位置应尽量准确,当遇难以准确判读的高程注记点时,应舍去该点。

在允许中误差二倍以内(含二倍)的误差值均应参与数学精度统计。超过允许中误差二倍的误差视为粗差。等精度的放大至√2倍。

当粗差率≥5%时,判定精度不合格;当粗差率<5%时,将每个粗差按其要素的重要性按地理精度扣分 。

地物稀少检测点(边)数量少于20时,以误差的算术平均值代替中误差;大于20 时,按中误差统计。

4.2拨地测量

拨地测量工作内容包括前期资料收集、控制测量、条件点测量、计算与测设等。

4.2.1提交成果资料内容

拨地测量成果资料包括:

1 拨地测量成果报告;

2 成果通知单;

3 拨地条件资料;

4 工作略图;

5 内外业测算手簿;

6 检查报告。

4.2.2检查内容

4.2.2.1数学精度

质量

元素

质 量

子元素

检验内容

检验方法

数学

精度

数学

基础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的正确性

核查分析

各类投影计算、使用参数的正确性

核查分析、比对分析

图根控制测量精度

观测质量

核查分析

计算质量

核查分析、比对分析

成果精度的符合性

核查分析、比对分析、实地检测

条件点精度

位置精度

实地检测

边长精度

实地检测

面积精度

面积正确性

实地检测、比对分析

4.2.2.2要素质量

质量元素

质量子元素

检验内容

检验方法

地理精度

地桩的标注和符号

1、实地检查

2、核查分析

相邻规划道路等标注和和符号使用的正确性

综合取舍的合理性

地理要素接边质量

4.2.2.3整饰质量

质量元素

质量子元素

检验方法

 

整饰质量

符号、线划、色彩质量

核查分析

注记质量

图面要素协调性

图面、图廓外整饰质量

4.2.2.4附件质量

质量元素

质量子元素

检验方法

附件质量

元素据文件的正确性、完整性

核查分析

检查报告、技术总结内容的全面性及正确性

成果资料的齐全性

各类报告、附图(接合图、网图)附表、簿册整饰的规整性

资料装帧

4.3规划放验线测量

规划放验线测量工作内容包括工程建设项目的放线测量、灰线验线测量和±0 验线测量。本方案中,规划放验线测量的对象是建(构)筑物和配套市政管线。

4.3.1提交成果资料内容

1.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检查报告;

2.所使用仪器的计量检定、校验资料复印件;

3.所使用的已有成果图表资料、起算数据、控制点成果表;

4.控制测量观测原始手薄、原始观测数据、平差计算报告;

5. 建筑线线图电子数据 (光盘);

7. 验线总表以及规划线成果表。

4.3.2检查内容 

4.3.2.1数据质量

质量元素及权重

量子元素及权重

 

检查项

 

检查方法

 

 

 

 

 

 

 

 

 

 

 

 

 

 

 

 

 

 

数据质量(0.5)

 

 

 

 

数学精度(0.3)

1.坐标统、程系的正确性

2.控制量精与规及技术计的合性

3.验测距离筑物筑物积测成果学精与规范技术计的合性

7.三维型成的几精度与范及术设的符

 

 

 

核查分析 比对分析

 

 

 

 

 

观测质量(0.4)

1.仪器验项的齐性,仪、标检验检校符合性

2.技术计和测方的执行

3.观测法的确性观测条的合

4.成果舍和测的确性、理性

5.手工簿计的正的完性和字记改的 范性

6.电子簿记程序确性和出格的标化程度

7.各项测误与限的符合

 

 

 

 

核查分析 实地检测

 

计算质量(0.3)

1.验算目的全性验算方的正

2.已知制点取的理性和始数的正

3.其他业计的正

 

核查分析

4.3.2.2图形质量

质量元素及权重

量子元素及权重

 

检查项

 

检查方法

 

 

 

图形质量(0.2)

 

数据及结构正确性(0.3)

1.数据组织的正确性

2.数据格式的正确性

3.要素分层的正确性

4.成果组织的规范性

 

 

核查分析

 

 

地理精度(0.7)

1.地理要素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2.注记和符号的正确性

3.综合取舍的合理性

4.现状建(构)筑物及临时建筑物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核查分析

4.2.2.3资料质量

质量元素及权重

质量子元素及权重

 

检查项

 

检查方法

 

 

 

资料质量(0.3)

 

 

整饰质量(0.3)

1.观测、计算资料整饰的规整性

2.技术总结或工作说明、检查报告整饰的规整性

3.成果资料整饰的规整性

4.图面要素协调性

5.图廓整饰质量

 

 

核查分析

 

资料完整性(0.7)

1.技术设计、技术总结或工作说明内容的全面性

2.检查报告内容的全面性

3.提供甲方成果的完整性

4.归档资料的完整性

 

核查分析

详情见招标文件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