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统筹设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活动的实施范围、预期目标、工程内容、技术要求、投资计划和实施路径,有效保障和综合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活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依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 号)和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自然资字〔2020〕123 号)等文件要求及潍坊市相关工作安排,开展寿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
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放在落实地方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环节进行系统谋划,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特色专题研究,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统筹陆海、城乡空间,做好地区功能定位,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思路,科学确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有序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重点工程,推动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的生态修复新机制,筑牢生态安全格局,支撑寿光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指导寿光市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活动、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方案的基本依据。
本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规划范围为寿光市行政区区域范围,规划期为 2021-2035年,基准年为 2020 年。
四、规划要求
依据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自然资字〔2020〕123 号)相关工作要求,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基础底图开展综合评价。同时,围绕统筹和科学推进市域生态修复的各类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基于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同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基于生态现状的规划范围可查、实施区域可看、管理流程可溯、实施效果可评的生态修复全业务链管理,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衔接。坚持国家立场,突出问题导向,坚持陆海统筹,聚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地域,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以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等为基础单元,统筹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合理分区、重点工程等。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引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促进安全、优质、美丽国土构建,提出到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分阶段目标。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避免过度人工干预,实行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
为了推进科学编制规划,按照“谋划总体布局,明确目标指标,突出科学修复,统筹分类施策”的编制思路,最后形成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文本、说明、图件、研究报告等成果。针对不同的功能空间按照统筹分类施策的规划编制思路进行生态修复规划编制。
1、在生态功能空间,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洪水调蓄、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各种生态退化、破坏问题,按生态系统恢复力程度,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生态修复目标和措施,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
2、在农业功能空间,突出耕地、牧草地等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村自然山水,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恢复退化土地生态功能,促进乡村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助力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
3、在城镇功能空间,统筹城内城外,保护和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连通河湖水系, 重塑健康自然的河岸、湖岸、海岸,修复原有的自然洼地、坑塘沟渠等,促进水利、市政工程生态化,完善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生态网络,减少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提高城市韧性和通透力,提升城市人居生态品质。
在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注重建设生态缓冲带、连通生态廊道, 发挥生态修复作用,促进形成点线面结合、生态功能互为支撑的国土空间格局。
此外,要坚持开门编规划,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建立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坚持实事求是、探索创新,把握生态现状的真实性、修复目标的科学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保障措施的可操作性,并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综合考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目标与任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可分为 6 个部分:
1、基础调查与评估。主要分析规划区自然生态状况、经济社会概况、重大工程实施情况等生态修复基础,明确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规划总体思路。阐述编制实施规划的政策要求、规划定位、实施范围、规划期限等,明确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具体指标、总体战略等。
3、重点修复空间识别。通过开展国土空间综合评价,识别拟开展生态修复的重要空间、敏感脆弱空间、受损破坏空间等范围、面积与分布,并制定生态修复分区导引。
4、规划任务与措施。针对突出问题和既定目标,提出生态修复相关任务、具体措施与实施时序要求。
5、重大工程与投资需求。综合考虑突出问题、规划目标、技术经济可行性,设计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提出项目清单,测算投资需求,并分析工程项目实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组织实施机制。主要包括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而制定的配套政策措施、组织保障、绩效评价等。
1、谋划总体布局
坚持国家立场,突出问题导向,坚持陆海统筹,聚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地域(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以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等为基础单元,统筹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合理分区、重点工程等,逐步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2、明确目标指标
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引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促进安全、优质、美丽国土构建,提出到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分阶段目标。按照上下衔接、统分结合、简明科学等原则,提出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
3、突出科学修复
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避免过度人工干预,实行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统筹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及与农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河湖海洋的系统性,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
4、统筹分类施策
在生态功能空间,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洪水调蓄、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各种生态退化、破坏问题,按生态系统恢复力程度, 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生态修复目标和措施,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在农业功能空间,突出耕地、牧草地等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村自然山水,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恢复退化土地生态功能,促进乡村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助力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在城镇功能空间, 统筹城内城外,保护和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连通河湖水系,重塑健康自然的河岸、湖岸、海岸,修复原有的自然洼地、坑塘沟渠等,促进水利、市政工程生态化,完善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生态网络,减少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提高城市韧性和通透力,提升城市人居生态品质。在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注重建设生态缓冲带、连通生态廊道,发挥生态修复作用,促进形成点线面结合、生态功能互为支撑的国土空间格局。
5、形成规划成果
提出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主攻方向、重点工程、时序安排、资金测算、政策措施等,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文本、说明、图件、研究报告等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寿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文档成果(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图件成果、数据库成果和其他成果等。除纸质形式外,规划成果按照汇交要求,形成相关电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