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包:北京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综合实验
采购标的所属行业:其他未列明行业
履约时间: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2年12月底履约地点:北京
一、项目需求
为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特设置该项目。本项目将重点通过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修课程体系建设” 和“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立德树人’研修项目”两个子项目开展工作。
子项目 1:北京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修课程体系建设
(一)通过调研进一步把握教师需求,与时俱进持续优化课程研发方案
面向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和教研员代表等群体,通过问 卷调查、现场座谈和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了解北京市各学段、各专业发展水平 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现状与实际需求,为新一轮课程研发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结合教育部及北京市有关思政课建设最新文件精神及思政课教学新动态, 邀请高校思政领域研究专家、思政课统编教材编写者、优秀思政课教研员、思政 学科带头人等多层面专家,对新一轮课程研发方案、具体课程设计等不断进行研 讨优化。
(二)分重点、分阶段进行课程研发与录制
1.围绕“思想政治”“师德修养”模块中的主题课程进行研发,引导思政课教师把准政治方向,筑牢师德底线。在“思想政治”模块中,本年度重点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师德修养”模块重点聚焦中华文化养师德、心理健康启师德、法律法规守师德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多门具体课程。以专题讲座、视频赏析等为主要课程形式。
2.重点对初中段和小学段相关课程进行研制,其中“学科知识”模块包含中华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5个课程主题, 旨在拓宽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补齐学科背景短板;其次,“课堂教学”模块将面向中小学思政课堂实践,基于真实问题解决,让老师们学了就能用、会用,该模块包含标准解读、课程教材教法深度解读、教学设计解读、教学课例与点评和好老师教学故事 5 个主题。每个课程主题含多门具体课程,逐步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提升课程等可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和发展水平教师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3.分学段启动“社会实践模块”课程录制工作。该模块包含 3个主题课程, 即社会实践活动理念解读、社会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精选。将对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学段,分别重点录制社会实践活动理念解读系列课程。
(三)分批完成课程审核与后期制作
组建包含高校思政领域研究专家、优秀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思政学科带头人等多层面专家在内的课程评审小组,制订课程评审标准,审核已录制课程,力求使课程导向正确、讲解深入浅出、适应一线教师学习需求。同时,聘请专业后制团队对课程进行剪辑、制作,保障画面风格适宜、声画流畅、核心知识点突出, 并以多个小专题方式呈现,降低教师学习难度,满足现代教师更多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实际需求。
(四)开展系列案例征集与专家评审
根据课程研发进展和实际需要,开展北京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设计、优质课例、好老师教学故事等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由各区域推选。组建包含高校专家、一线优秀教研员、思政课特级教师在内的多层面评审专家团队,制定评审标准、严格把关评审流程,甄选出具有普遍适用性、有广泛示范借鉴价值的系列课程资源。
(五)组织开展系列直播课堂
基于思政课教师学习需求,为了增强授课专家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与交流, 进一步深化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项目实施中将邀请深受教师欢迎的授课专家, 在专业平台开设直播课堂,实时为教师授课,并通过网络现场答疑解惑,提升项目实施效益。
(六)有序推进北京市全体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专业必修课程学习
通过编制学习平台指导手册,派出专家进区、入校开展平台学习指导与技术故障处理,进行平台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种办法确保教师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力求让每一位教师享有最佳的在线平台学习体验。
子项目 2: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立德树人”研修项目
(一)开展调研和前后测,持续追踪教师发展情况与需求
本着精准实施,提升实施效益的原则,制定完备的调研与评估方案,进行前 测问卷调研,结合一对一访谈、现场座谈和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逐步摸清每一 名教师的现状与需求,准确把脉经验与问题,共同优化实施的思路、举措和内容。 持续开展活动调研与后测,系统收集和深度分析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数据, 持续追踪教师在自我意识、职业倦怠、工作投入、教育使命感、教学设计和实施 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变量上的变化情况,对实施的进度、效果与问题进行诊断 和评估,形成每一年度的调研和发展报告,切实起到诊断、导向、调节和提升的 作用,为下一阶段的项目实施提供重要实践参考和重要决策参考。
(二)开展线下集中学习(视疫情防控形势可调整)
如疫情防控政策允许,具备线下集中学习的条件,线下集中学习为期 5 天。活动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为指导,参照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总结形成的中华文化涵养师德新模式组织全体学员开展线下集中学习。
(三)工作坊
工作坊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设立经典养德工作坊、汉字育德工作坊、班主任立德树人工作坊和戏剧养德工作坊四个主题工作坊。工作坊活动持续一年,学员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求,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工作坊进行体验学习。
(四)“立德树人”课题研究
学员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实践,结合线下集中学习、新媒体跟进式中华经典百日学习和“立德树人”工作坊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从中发现立德树人相关的具体、真实问题,在专家指导下和小组共学的支持下开展课题研究。学员通过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专家根据不同专题、不同研究方法开展具体指导,不断引领学员深入认识实践问题,通过积极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半年左右的指导,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优秀成果可进一步推荐课题立项,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教育科研方法、深谙立德树人内涵和策略的骨干教师。
(五) 开展系列走进活动(视疫情防控形势可调整)
如疫情防控政策允许,面向全体学员、学员所在科组、工作室、学校或区域, 组织专家走进优秀教师课堂,通过现场听课、评课、议课、主题活动经验分享, 以及校园文化体验参访等,开展实地观摩交流活动。依托北京市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走进具有重要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的实践基地,本活动持续开展一年,学员可根据工作坊学习安排和个人教学时间安排参与本活动。
(六) 讲好“北京教育故事”,发出立德树人的“北京声音”
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收集与整理“好老师”、“好课堂”和“好学校” 的生态案例,总结与凝练北京市骨干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产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涵养师德”新模型。展现首都教师的精神风貌与专业追求,为带动和影响全国更多地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
二、对供应商的要求
1.培训资质要求:供应商应具备相关培训的经验。
2.专业团队要求:供应商项目组专家人员应具备教育学、教育管理、思政等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人员结构合理。
3.相关经验要求:承担过教育领域培训任务,对北京市基础教育有一定了解, 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
三、验收标准:按合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