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务要求:
1、项目名称:山西省保德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项目
2、项目情况概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思路,突出科技赋能,逐步提高“防”的能力,稳步打牢“治”的基础。按照自然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和《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中推动“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实施的要求,推进地质灾害防控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探索总结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山西省自然资源厅选取地质灾害易发区中的保德县作为山西省2023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县,为山西省全面推广地质灾害风险双控探索技术路径、积累管理经验。
通过开展保德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项目,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体系;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即查即治、地质灾害风险有效管控,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新手段,实现地灾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转变,达到保德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的目标。
对保德县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项目服务进行采购,实现地质灾害防控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的转变。主要工作内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早期识别、隐患点入户调查、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与三维建模、搭建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平台和开发掌上APP、编制双控实施手册等,通过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信息创新显著提升保德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全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管控。
3、服务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90日历天内提交成果。
4、验收标准:项目成果应符合现行规范和政策要求。
5、付款方式:按合同约定。
6、服务地点:采购方指定地点。
7、服务要求:
(1)中标供应商向采购人提供的项目成果应符合现行规范和政策要求。
(2)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资料成果,产权属于采购人所有。中标供应商须严格执行相关保密规定,对所有内部资料、技术文档和数据信息予以保密。
二、技术要求
本次任务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管控、专群结合、应急响应、系统治理、考核评价、三维场景搭建、隐患点入户调查、双控平台搭建等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的智能化管控水平。
风险识别主要是通过利用光学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等综合遥感技术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进行早期识别。
风险管控主要是明确县、乡(镇)、村、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所等在内的各级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责任,并根据灾害类型、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专群结合主要是通过气象风险预警、专业监测设备的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的日常巡查,构建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有机结合的综合预警体系,提升地质灾害自动化、专业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应急响应是在双控平台实现构建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精准高效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各司其职、共同研商,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系统治理主要是依据风险等级和风险类别,制定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监测、巡查等相应的应对措施。
考核评价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考核机制,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并将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目标。
三维场景搭建是对保德县典型、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与三维建模,通过搭建这些区域的高清三维影像并在双控平台漫游浏览,实现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获取与宏观查看。
隐患点入户调查是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威胁群众人员信息、房屋结构、搬迁意愿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按照一户一档的原则,摸清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及财产信息。
双控管理平台搭建主要包含“保德县地质灾害双控管理平台”和“山西地灾App(保德版)”,按照“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原则,建立“一个库”,构建“一张图”,呈现“一张网”,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进行全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