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内容及技术服务要求
1、供应商必须对所投所有服务进行报价,否则按无效投标处理;
2、本技术规范要求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基本技术要求,并未对所有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供应商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要求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优质服务。
3、供应商服务与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时,供应商应在磋商响应文件中予以说明,并由磋商小组鉴定供应商的服务能否达到要求。如供应商没有在磋商响应文件中提出异议,则视为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完全按照本采购文件要求。
4.本采购文件中涉及的金额均以人民币为单位计算。
二、具体技术要求及内容
1.项目背景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2019年12月,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制了《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抓紧开展普查准备工作;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20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36号),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全省普查工作,同时明确成立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并要求按照“全省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进行组织实施。为此,普查领导小组于2020年9月制定了《浙江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推动普查任务落实落地。
苍南县列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于2020年已开展干旱灾害致灾调查、萧江塘河现状防洪能力复核调查以及桥墩、藻溪两个集镇山洪风险调查等相关工作。本次普查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洪水灾害隐患调查、山丘区重点集镇山洪风险调查及山丘区中小河流洪水淹没图绘制等三方面内容。通过开展苍南县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摸清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防洪抗旱能力,客观认识水旱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促进提高水旱灾害防御水平,支撑应急管理决策。
通过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全面获取苍南县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防洪减灾能力,客观认识苍南县各地区水旱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苍南县有效开展水旱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水旱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一是获取苍南县水旱灾害致灾信息、承灾体(水利设施)信息,历史水旱灾害信息、掌握洪水灾害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防洪抗旱能力和减灾能力。
二是以调查为基础、评估为支撑,客观认识当前苍南县水旱灾害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科学预判今后一段时期水旱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
三是通过实施普查,建立健全苍南县水旱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分层级的水旱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形成一整套水旱灾害风险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根据《浙江省第一次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结合苍南县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实际,确定苍南县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洪水灾害隐患调查、山丘区重点城集镇山洪风险调查及山丘区中小河流淹没图绘制等,具体任务如下:
(1)洪水灾害隐患调查
开展洪水灾害隐患调查,对苍南县主要江河干支流、中小河流、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等现状防洪能力、存在的隐患及严重程度等进行调查与评估。
(2)山丘区重点城集镇山洪风险调查
开展山丘区重点城集镇山洪风险调查,完成重点城集镇的自然、社会属性,分析防洪能力,评估洪水风险,划分危险区,确定预警指标,绘制危险区图。
(3)山丘区中小河流淹没图绘制
开展山丘区中小河流淹没图绘制,对苍南县横阳支江进行洪水分析,完成5、10、20、100年洪水淹没范围绘制及洪水影响的分析。
2.3.1 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2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
(5)《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36号)。
2.3.2 相关方案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2019年12月);
(3)《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20年1月);
(4)《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试点版)》(2020年9月);
(5)《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水旱灾害部分修订稿)》(2020年9月);
(6)《浙江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2020年8月);
(7)《浙江省第一次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2020年12月)。
2.3.3 技术标准
(1)《防洪标准》(GB 50201-2014);
(2)《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16);
(4)《暴雨洪水易发区调查技术要求(第三版)》(2020年4月);
(5)《暴雨洪水计算方法修订技术要求(第三版)》(2020年4月);
(6)《暴雨频率图编制技术要求(第三版)》(2020年4月);
(7)《中小流域洪水频率图编制技术要求(第三版)》(2020年4月);
(8)《全国洪水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2020年10月);
(9)《山洪风险图及中小河流洪水淹没图编制技术要求(第三版)》(2020年4月);
(10)《干旱灾害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2020年6月)。
洪水灾害隐患调查首先由县级水利部门组织实施辖区内的洪水灾害隐患调查;委托专业单位依据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通过资料整编、室内调查、现场调查和专业分析等方法,开展调查工作,并通过审核汇集系统逐级上报。在此基础上,市级进行辖区内洪水灾害重点隐患调查调查成果数据的检查工作,省级对市县上报数据进行规范性、完备性、合理性审核检验,省级汇总所辖范围全部数据后,结合省级任务成果数据,经审核汇集系统上报至水利部。
3.1.1 调查目标与范围
从苍南县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目标与需求出发,开展洪水灾害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对县域范围内水库、水闸、堤防等进行调查,摸清全县洪水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支撑防洪减灾决策、应急管理和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3.1.2 调查主要内容
对苍南县水库、水闸、堤防等现状防洪能力、工程安全评价成果、运行管理状况等进行调查,综合确定洪水灾害安全隐患,按照技术要求和填表说明填报调查表。为水旱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和洪水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调查对象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时全省水利工程数量分布为基础,补充新增工程。)
(1)水库(水电站)大坝安全隐患调查
以总库容10万m3及以上的水库(包括有挡水建筑物的水电站)为调查对象。调查水库的空间属性、工程结构特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开展情况、评价结果等,详见附表1-1。基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采集系统水旱灾害调查分系统,在工作底图上标绘水库大坝的位置。水库位置的标绘以挡水主坝中间位置为准。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开展情况是指近10年内(自2011年1月1日以来)。填报最近一次安全评价的时间和结论、除险加固完成情况。按《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 258)等水库大坝安全安全管理规定,综合考虑大坝安全性态、工程质量、运行管理、防洪能力、渗流安全、结构安全、抗震安全、金属结构等方面要求,对水库大坝安全性的综合评估。安全评价的结论将水库大坝安全类别分为一类坝、二类坝、三类坝。
(2)水闸工程安全隐患调查
水闸调查范围为位于河道上过闸流量5m3/s及以上,且水闸发生风险会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以每一座水闸工程为单元,调查水闸工程的空间属性、工程结构特性、水闸安全评价开展情况、评价结果等,详见附表1-2。基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采集系统水旱灾害调查分系统,在工作底图上标绘水闸工程的位置。
水闸工程安全评价开展情况是指近10年内(自2011年1月1日以来)。填报最近一次安全评价的时间和结论、除险加固完成情况。《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水闸安全评价导则》(SL 214)等水闸安全安全管理规定,开展的水闸安全性综合评估工作。水闸工程安全性分为:一类闸、二类闸、三类闸、四类闸。
(3)堤防工程安全隐患调查内容
对堤防级别5级及以上的堤防工程进行防洪安全隐患调查;5级以下的堤防工程,有条件的可参考调查。以同一名称同一规划标准的堤防为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为一个调查对象。调查整理每一个调查对象的空间属性、工程结构特性以及堤防建设达标情况(详见附表1-3)。基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采集系统水旱灾害调查分系统,在工作底图上标绘堤防的空间位置。本次不调查生产堤、渠堤和排涝堤。
3.1.3 调查实施方法
(1)基础资料收集及内业整理
资料收集:首先根据第一次水利普查及新建增加工程成果,确定水库、水闸、堤防、蓄滞洪区等调查对象名录,收集基础资料。
水库、水闸及堤防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工程(含改扩建、除险加固)设计与竣工资料、安全评价/鉴定成果、工程规划与功能变化等资料。
蓄滞洪区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安全设施、围堤建设情况、蓄洪及运用资料等。
内业整理:对收集的工程有关资料进行内业整理分析,了解并掌握工程所处位置,工程类型、规模等级、功能任务,工程主要结构,工程安全评价/鉴定开展及工程运行管理等基本情况。按照内业调查整理成果,初步完成工程位置、名称、类型,工程等级/级别、规划/现状防洪标准等基础信息填写。
(2)现场调查
对资料收集整理、内业调查的成果进行必要的现场复核、补充。堤防外业调查重点对有防洪保护区的河段进行安全隐患调查;水库、水闸外业调查主要对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和电气设备设施进行安全隐患调查;蓄滞洪区外业调查主要包括区内防洪/围堤工程、安全设施以及其他方面是否存在较明显的安全隐患。
(3)成果填报
结合内、外业调查成果,整理工程空间属性、工程类型、等级/级别、安全评级/鉴定情况等数据资料,完成洪水灾害隐患调查表内容填写;同时基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采集系统水旱灾害调查分系统,在工作底图上标绘工程位置。
针对苍南县山丘区5个重点集镇(灵溪镇、马站镇、赤溪镇、矾山镇、凤阳乡),调查分析流域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历史洪水灾害;进行影响集镇防洪风险的河道控制断面测量和河道水文调查,分析暴雨洪水;利用本次承灾体调查成果,分析集镇现状防洪能力;划定危险区,确定预警指标。
山丘区重点集镇山洪风险调查主要内容包括:
(1)收集重点集镇集水区的气象水文资料、小流域划分及属性参数成果、下垫面提取成果等,整理出适合山区暴雨洪水分析计算的资料。
(2)调查集镇洪水威胁区内人口、房屋等信息;通过现场查勘、问询、洪痕调查和专业分析等方法,调查历史最高洪水位或最高可能淹没水位,综合确定成灾水位和可能受山区洪水威胁的居民区范围,调查洪水威胁区内区人口、房屋、企事业单位高程及分布信息。
(3)对影响重点集镇防洪风险的溪河开展断面测量,调查行洪影响因素,调查历史洪水位;以满足行洪能力分析计算、现状防洪能力评价、危险区划分和预警指标分析的要求。控制断面测量成果要反映河道断面形态和特征,推算成灾水位、历史最高洪水位等。
(4)调查影响居民区防洪安全的塘(堰)坝、路涵、桥梁等涉水建筑物基本情况。
(5)对于重点集镇居民区范围有多条河流贯穿且可能引起洪水灾害的,应分区调查和评价。
(6)分析集镇上游集水区内小流域暴雨洪水特征,主要针对五种典型频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分析计算小流域标准历时的设计暴雨特征值,以及以小流域汇流时间为历时的设计暴雨及对应设计洪水的特征值。
(7)分析集镇的现状防洪能力,主要包括成灾水位对应流量的频率分析,以及根据五种典型频率洪水洪峰水位及人口和房屋沿高程分布情况,制作控制断面水位-流量-人口关系图表,分析评价防灾对象防洪能力。
(8)对集镇山洪危险区等级划分,将危险区划分为极高、高、危险三级,并科学合理的确定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
(9)分析确定集镇的预警指标,重点分析流域土壤较湿以及一般两种情况下的临界雨量,进而确定危险和高危雨量预警指标。
山洪风险调查应充分利用已开展的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已有成果,对成果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包括:小流域划分等集水区水文特征参数成果、降雨径流等水文气象数据、集水区下垫面提取成果。补充调查重点集镇洪水风险区的社会经济数据;补充测量影响集镇山洪风险的河道控制断面和河道水文信息,以及影响居民区防洪安全的塘(堰)坝、路涵、桥梁。重点集镇山洪风险区的住房、人口分布需采用专业测量并结合填表的方式,以住房座为单元,调查每座楼房内的人员和住房结构形式,测量宅基高程。河道控制断面测量和河道水文信息需结合现行规范开展。塘(堰)坝、路涵、桥梁的调查科采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开发的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包括笔记本、数码相机、便携GPS终端、标杆等和软件)现场录入信息。
风险评估与预警指标分析又包括暴雨洪水计算、防洪现状评价、预警指标分析、危险图绘制四项工作内容,每一项的技术思路如下:
(1)暴雨洪水计算假定暴雨洪水同频率,根据指定频率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对重点集镇所在的小流域进行设计暴雨分析计算,对相应的控制断面进行设计洪水分析计算,得到控制断面各频率的洪峰流量、洪量、上涨历时、洪水过程以及洪峰水位,采用概化法与目测法等方法确定河谷形态,分析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类型,并分析和论证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2)防洪现状评价基于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的成果,采用频率分析或插值等方法,分析成灾水位对应洪峰流量的频率,运用特征水位比较法,以及人口沿高程分布关系,分析评价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并采用频率法确定危险区等级,统计各级危险区内的人口、房屋等基本信息。
(3)雨量预警指标可采用经验估计、降雨分析以及模型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基本方法是根据成灾水位反推流量,由流量反推降雨。重点通过分析成灾水位、预警时段、土壤含水量等,计算得到防灾对象的临界雨量,根据临界雨量和预警响应时间综合确定雨量预警指标,并分析成果的合理性。水位预警指标采用洪水演进方法和历史洪水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确定。
(4)危险区图在统一提供的工作底图上进行绘制,包括不同等级的危险区范围,人口、房屋信息,预警指标等信息。
重要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表、评价表分别见附表2和附表3。
3.2.1 设计暴雨计算
设计暴雨计算所涉及的小流域指集镇防灾对象控制断面以上或以其下游不远处为出口的完整集水区域。设计暴雨计算是无实测洪水资料情况下进行设计洪水计算的前提,也是确定预警临界雨量的重要环节,计算内容包括确定和分析小流域时段雨量、暴雨频率和暴雨时程分配。
1、暴雨历时确定
暴雨历时分析是根据流域大小和产汇流特性,确定小流域设计暴雨所需要考虑的最长暴雨历时及其典型历时。暴雨历时分析包括流域汇流时间、常规标准历时和自行确定历时3类。
流域汇流时间是反映小流域产汇流特性最为重要的参数,作为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所需要考虑的最长历时。确定流域汇流时间时,应基于前期基础工作成果提供的小流域标准化单位线信息,选定初值,再结合流域暴雨特性与下垫面情况,综合分析后最后确定。
常规设计暴雨洪水要求的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4种标准历时,也应当作为山区洪水灾害分析评价设计暴雨的典型历时。
各地也可自行确定增加历时,即可根据当地暴雨图集和小流域特性的需求,适当增加设计暴雨的暴雨历时。
2、暴雨频率确定
山丘区重点集镇防洪安全风险评估计算暴雨的频率为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种。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可能最大暴雨(PMP)的分析,为后面进行可能最大洪水(PMF)分析提供支撑。
3、设计雨型确定
采用各地暴雨图集、水文手册、中小流域水文图集、水文水资源手册等基础资料推荐的雨型。有资料的地方,也可以采用典型场次资料分析。
4、计算方法选择
应当根据流域特征和资料条件,对照指定的暴雨频率和降雨历时,分析计算相应的时段雨量和设计雨型。
时段雨量按以下方法计算:
(1)在雨量观测资料短缺或无资料地区,可根据所在地区的暴雨图集、水文手册等基础性资料,或者经过审批的各种降雨历时点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查算各种历时设计暴雨雨量;或者根据暴雨公式进行不同降雨历时设计雨量的转化。
(2)在观测资料充分的地区,可以利用当地雨量观测系列推求暴雨统计参数,并运用当地以及全国性暴雨图集和水文手册作为参证,以评价当地资料计算统计参数的合理性,并作适当修正。
(3)如果小流域所处地区雨量站网较密,观测系列又较长,可以直接根据设计流域的逐年最大面雨量系列作频率分析,以推求流域的时段雨量。
(4)时段雨量为面雨量,对面积较小的小流域,可以点雨量代表面雨量,不需要进行点雨量与面雨量的转换;如流域面积较大,可用相应历时的设计点雨量和点面关系间接计算时段雨量。
设计雨型采用时段雨量序位法、百分比法两种计算。
3.2.2 设计洪水分析
设计洪水分析中,假定暴雨与洪水同频率,基于设计暴雨成果,以集镇附近的河道控制断面为计算断面,进行各种频率设计洪水的计算和分析,得到洪峰、洪量、上涨历时、洪水历时四种洪水要素信息,再根据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将洪峰流量转化为水位,并分析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类型,成果直接为现状防洪能力评价、危险区等级划分和预警指标分析提供支撑。
1、净雨分析
根据小流域设计暴雨成果,扣除损失,得到净雨。扣除损失应基于5种典型暴雨频率对应的以小流域汇流时间为历时的设计暴雨的时程分配成果进行,得到相应的净雨时程分配成果。
2、洪水频率确定
洪水频率与暴雨频率对应,即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
100年一遇5种;分析了可能最大暴雨(PMP)的地方,需要分析可能最大洪水(PMF)。
3、洪水要素确定
根据山区洪水的特点,洪水要素包括洪峰流量、洪量、上涨历时、洪水历时。
4、洪水计算方法
根据流域水文特性、下垫面特征和资料条件,选择各省水文手册规定方法和分布式水文模型方法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可以采用推理公式法、经验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洪峰流量;当资料条件允许时,应当采用流域水文模型法分析。通常采用2~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各种方法的成果,选择最优成果或者综合处理后,作为洪水分析的最后成果。
选择方法时,遵循以下原则:
(1)推理公式法和单位线法: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的要求进行。
(2)经验公式法:根据各地的水文手册等,选择尽可能全面反映洪峰流量
与流域几何特征(集水面积、河长、比降、河槽断面形态等)、下垫面特性(植被、土壤、水文地质等)以及降雨特性之间相关关系的经验关系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
(3)流域水文模型法:当流域面积较大、产流和汇流条件空间差异较大,或者包含坡面型、区间型等特殊类型小流域,可以将流域划分成几个计算单元,分别进行产流和汇流计算,再经河道演算叠加后,作为集镇所在河道控制断面的设计洪水。基于山区洪水灾害调查的工作成果,建议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计算。
(4)各地如有符合当地情况的算法,也可使用,但应在分析评价报告中详细说明。
5、水位流量关系计算
采用水位流量关系或曼宁公式等水力学方法,将集镇河道控制断面设计洪水洪峰流量转换为对应的水位,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具体可参照《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SL537-2011)比降面积法进行计算。
如果有实测的相关资料或成果,应优先采用。
比降和糙率是水位流量转换的重要参数,二者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如下:
(1)比降
1)如果集镇的河道上下游有历史洪水洪痕的沿程分布资料,以洪痕确定水面线,采用洪痕水面线比降作为水位流量转换中的比降;
2)如果有近年来洪水发生的洪水水面线,采用该水面线比降作为水位流量转换中的比降;
3)如果有中小洪水发生时的实测水面线,采用该水面线比降作为水位流量转换中的比降;
4)如果没有水面线信息,可采用集镇的河床比降作为水位流量转换中的比降。
以上四种方法种,资料条件允许,应优先采用第1、2种方法,然后为第3种方法,第4种方法为无资料时采用。
(2)糙率
参照集镇所在河流的沟道形态、床面粗糙情况、植被生长状况、弯曲程度以及人工建筑物等因素确定:
1)如果有实测水文资料,应采用该资料进行推算,确定水位流量转换中的糙率;
2)如果无实测水文资料,应根据沟道特征,参照天然或人工河道典型类型和特征情况下的糙率,确定水位流量转换中的糙率。
根据水位流量关系和河道比降,将居民住房位置及高程测量成果(“附表城镇、集镇居民调查表”)转换为控制断面的水位-人口关系曲线。按0.5-1米的水位间距统计对应控制断面该水位下的累积人口、户数和房屋数,填写控制断面水位-流量-人口关系表。
6、合理性分析
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设计洪水的合理性分析:
(1)与历史洪水资料或本地区调查大洪水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2)与本地区实测洪水资料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3)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流域面积和形状、河流长度等方面均高度相似情况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4)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分析所有成果。
3.2.3 防洪现状评价
防洪现状评价是在设计洪水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苍南县山丘区重点集镇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进行山区洪水灾害危险区等级划分以及各级危险区人口及房屋统计分析,为山区洪水灾害防御预案编制、人员转移、临时安置等提供支撑。
现状防洪能力分析主要内容是集镇防灾对象成灾水位对应洪峰流量的频率分析,并根据需要辅助分析沿河道路、桥涵、沿河房屋地基等特征水位对应洪峰流量的频率,统计确定成灾水位(其他特征水位)、各频率设计洪水位下的累计人口和房屋数,综合评价现状防洪能力。
1、成灾水位对应的洪水频率分析
现状防洪能力以成灾水位对应流量的频率表示,成灾水位由现场调查测量确定。分析时,采用水位流量关系或曼宁公式等水力学方法,求出成灾水位对应的洪峰流量,采用频率分析法或者插值法等方法,确定该流量对应的洪水频率。
根据需要可分析其他特征水位(沿河道路、桥涵、沿河房屋地基等特征高程)对应的洪峰流量,采用频率分析法或者插值法等方法,确定各流量对应的洪水频率。
2、现状防洪能力确定
根据现场调查的集镇人口高程分布关系,统计确定成灾水位(其他特征水位)、各频率设计洪水位下的累计人口和房屋数,绘制防洪现状评价图。图中应包括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各特征水位及其对应的洪峰流量和频率,以及各频率洪水位以下的累计人口(户数)和房屋数。根据防洪现状评价图,结合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类型分析成果,综合确定集镇和城镇等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
3、危险区等级划分
(1)危险区范围确定
在现场调查中,已初步确定了危险区范围、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分析评价中需对危险区范围进行核对和分级。危险区范围为最高历史洪水位和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中的较高水位淹没范围以内的居民区域。如果进行可能最大暴雨(PMP)、可能最大洪水(PMF)计算,可采用其计算成果的淹没范围作为危险区。
(2)危险区等级划分方法
采用频率法对危险区进行危险等级划分,并统计人口、房屋等信息。根据5年一遇、20年一遇、100年一遇(或最高历史洪水位,或PMF的最大淹没范围)的洪水位,确定危险区等级,结合地形地貌情况,划定对应等级的危险区范围。在此基础上,基于危险区范围及山区洪水灾害调查数据,统计各级危险区对应的人口、房屋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等信息。
危险区等级划分按照下表确定。
表4.2-1 危险区等级划分标准
危险区等级 |
洪水重现期(年) |
说明 |
极高危险区 |
小于5年一遇 |
属较高发生频次 |
高危险区 |
大于等于5年一遇,小于20年一遇 |
属中等发生频次 |
危险区 |
大于等于20年一遇至历史最高洪水位 |
属稀遇发生频次 |
危险区划分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危险区等级。按划分的原危险性等级区内存在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或者河谷形态为窄深型,到达成灾水位以后,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陡峭,对人口和房屋影响严重的情况,应提升一级危险区等级。
2)考虑工程失事等特殊工况的危险区划分。如果防灾对象上下游有堰塘、小型水库、堤防、桥涵等工程,有可能发生溃决或者堵塞洪水情况的,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溃决洪水影响、壅水影响等的简易分析,进而划分出特殊工况的危险区,重点是确定洪水影响范围,并统计相应的人口和房屋数量。
(3)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确定
在危险区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河村落、集镇等防灾对象的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等信息,对现场调查的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进行评价和修订,以确定最佳的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
(4)成果要求
集镇防灾对象防洪现状评价图;集镇防灾对象防洪能力、各级危险区人口、房屋统计信息,填写防洪现状评价表。
3.2.4 预警指标分析
1、一般规定
山区洪水灾害预警指标分析针对各个集镇防灾对象进行。
对于地理位置非常接近且所在河段河流地貌形态相似的多个防灾对象,可以使用相同的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包括雨量预警指标与水位预警指标2类,分为危险和高危两级;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基于气象预报或水文预报信息,增加一级警戒预警指标。
雨量预警通过分析不同预警时段的临界雨量得出。临界雨量指导致一个流域或区域发生山溪洪水可能致灾时,即达到成灾水位时,降雨达到或超过的最小量级和强度,降雨总量和雨强、土壤含水量以及下垫面是临界雨量分析的关键因素;基本分析思路是根据成灾水位,采用比降面积法、曼宁公式或水位流量关系等方法,推算出成灾水位对应的流量值,再根据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典型暴雨时程分布,反算设计洪水洪峰达到该流量值时,各个预警时段设计暴雨的雨量。雨量预警指标可以通过经验估计法、降雨分析法以及模型分析法3类方法分析得到,各种方法的基本流程分为确定预警时段、分析流域土壤含水量、计算临界雨量、综合确定预警指标四个步骤。
临界雨量标是面平均雨量,单站与多站情况下的雨量预警指标应按代表雨量的方法确定。
水位预警通过分析临界水位得出。临界水位可通过洪水演进方法和历史洪水分析方法分析得到。
预警指标分析成果是山区洪水灾害预警的重要依据,各地应在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检验修正,在工作中运用和改进。
2、雨量预警指标分析
雨量预警指标分析内容包括各个预警时段的临界雨量,以及各预警时段的准备转移雨量和立即转移雨量。
临界雨量可以采用经验估计法、降雨分析法以及模型分析法3类方法进行分析。各地也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方法,但在分析评价成果报告中,应对方法选择、资料要求、算法流程、分析成果等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1)预警时段确定
预警时段指雨量预警指标中采用的最典型的降雨历时,是雨量预警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防灾对象上游集雨面积大小、降雨强度、流域形状及其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预警时段会发生变化。
预警时段确定原则和方法如下:
1)最长时段确定:流域汇流时间是非常重要预警时段,也是预警指标的最长时段。
2)典型时段确定:应根据防灾对象所在地区暴雨特性、流域面积大小、平均比降、形状系数、下垫面情况等因素,确定比汇流时间小的短历时预警时段,如0.5小时、1小时、3小时等。一般选取2-3个典型预警时段,南方湿润地区的最小预警时段可选为1小时,北方干旱地区,由于暴雨强度大以及超渗产流突出等特性,最小预警时段可选为0.5小时。
3)综合确定:充分参考前期基础工作成果的流域单位线信息,结合流域暴雨、下垫面特性以及历史山区洪水情况,综合分析集镇、城镇等防灾对象所处河段的河谷形态、洪水上涨速率、转移时间及其影响人口等因素后,确定各防灾对象的各个典型预警时段,从最小预警时段直至流域汇流时间。
(2)土壤含水量计算
流域土壤含水量对流域产流有重要影响,是雨量预警的重要基础信息,主要用于净雨分析计算时考虑,并进而用于分析临界雨量阈值。
计算土壤含水量时,可直接采用水文部门的现有成果;若资料高度缺乏,可以采用前期降雨对流域土壤含水量进行估算,推荐采用流域最大蓄水量估算法。
(3)临界雨量计算
临界雨量计算采用水位/流量反推法,基本方法如下:假定断面处有一洪峰流量Qm,则有一个1h的时段降雨X1h,经过产汇流后形成的洪水过程的洪峰等于Qm;同样有一个3h的时段降雨X3h,经过产汇流后形成的洪水过程的洪峰等于Qm,则X1h和X3h的频率相同,均等于Qm的频率,以此类推,会有许多个时段的降雨,经过产汇流后形成的洪水过程的洪峰均等于Qm,且频率都与Qm的频率相同。在此假定的基础上,首先确定防灾对象处的成灾水位,然后根据断面特征、水位流量关系,确定对应的流量,且认为该流量为成灾流量Qm,同时确定其对应的频率Pm,最后计算频率为Pm的各时段降雨量,即为各时段的临界雨量。
(4)预警指标综合确定
集镇防灾对象因所在河段的河谷形态不同,洪水上涨与淹没速度会有很大差别,这些特性对山区洪水灾害预警、转移响应时间、危险区危险等级划分等都有一定影响。考虑防治对象所处河段河谷形态、洪水上涨速率、预警响应时间和站点位置等因素,在临界雨量的基础上综合确定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的预警指标;并利用该预警指标进行暴雨洪水复核校正,以避免与成灾水位及相应的暴雨洪水频率差异过大。
(5)合理性分析
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预警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1)与当地山区洪水灾害事件实际资料对比分析;
2)将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与流域大小、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行洪能力等因素相近或相同的沿河村落的预警指标成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3、水位预警指标分析
根据预警对象控制断面成灾水位,推算上游水位站的相应水位,作为临界水位进行预警。山区洪水从水位站演进至下游预警对象的时间不应小于30分钟。
临界水位通过洪水演进方法和上下游水位相关法进行分析。
4、成果要求
雨量预警应提供集镇对象不同预警时段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两种指标的临界雨量信息。不同方法,提供的成果略有区别,具体如下:
采用经验估计法进行分析,成果应提供30分钟、1小时、3小时、……、直至流域汇流时间段(τ)等预警时段内准备转移指标和立即转移指标的临界值,
采用降雨分析法进行分析,成果应提供系数a以及与准备转移指标和立即转移指标对应的各预警时段的临界值C。
采用模型分析法进行分析,成果应提供30分钟、1小时、3小时、……、直至流域汇流时间段(τ)等预警时段内不同土壤含水量情况下的准备转移指标和立即转移指标的临界值。按时段滚动计算的,还应提供预警雨量临界线图。
水位预警应提供水位信息所在地点、具体水位值以及预警对象等信息。
雨量预警指标和水位预警指标按 “预警指标成果表”填写,并以图表或文字方式,作为危险区图的主要内容之一。
3.2.5 危险区图绘制
危险区图是在山区洪水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底图(或更大比例地图)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专业技术方法,将防洪现状评价成果直观展现在图件上,为山区洪水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临时安置等工作提供支撑。
危险区图根据危险区等级对应频率的设计暴雨洪水淹没范围进行绘制,如防灾对象上下游有堰塘、小型水库、堤防、桥涵等工程,有可能发生溃决或者堵塞洪水情况的,应另外绘制特殊工况的危险区图。危险区图图式应符合《防汛抗旱用图图式》(SL73.7-2013)等行业和相关地图及测绘的标准要求。
危险区图应包括基础底图信息、主要信息和辅助信息3类。各类信息主要包括:
(1)基础底图信息:遥感底图信息,行政区划、居民区范围、危险区、控制断面、河流流向、对象在县级行政区的空间位置;
(2)主要信息:各级危险区(极高、高中、危险)空间分布及其人口、房屋统计信息,转移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典型雨型分布,设计洪水主要成果,预警指标,预警方式,责任人,联系方式等;
(3)辅助信息:编制单位、编制时间等编制信息,以及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等地图辅助信息。
针对苍南县横阳支江,基于全省中小河流洪水频率图或采用推理公式、瞬时单位线或分布式水文模型等方法推求设计洪水,采用一维恒定流水力学方法或其他方法等开展洪水分析,分析沿程水位和流量,确定洪水特征参数,在1:5万底图上绘制不同频率(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结合承灾体调查成果,统计分析洪水影响的城集镇、村庄、人口,编制山丘区中小河流洪水淹没图为规划编制、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灾后评估等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山丘区中小河流淹没图绘制主要内容包括:
(1)计算范围确定:以中小河流所在流域为单元,将两岸有人居住或农田等防洪保护对象的河段确定为计算范围。
(2)资料收集整理:按照中小河流洪水淹没图编制要求收集整理资料,保证完整性、配套性、合理性;
(3)现场调查测量:根据资料需求及资料收集情况,对无法直接收集的资料,开展现场调查测量。
(4)洪水分析:采用已有资料或通过分析计算获得典型频率及水利工程(库闸坝)超标准洪水的设计暴雨洪水成果,进而分析各频率洪水淹没情况。
(5)淹没图绘制:按照《防汛抗旱用图图式》(SL 73.7-2013)等行业和相关地图及测绘的标准要求,绘制洪水淹没范围及淹没水深图件。
(6)成果整编:按照电子数据、编制报告、报告附件(附表及附图)3个部分整编成果。
3.3.1 已有成果和基础资料收集
已有成果的收集:对于前期已开展或部分开展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的中小流域,收集其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包括: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报告、图册、各计算方案淹没范围及淹没水深图层(*.shp)等。
基础资料收集:以中小河流所在流域为单元,收集和整理自然地理、水文及历史洪水、构筑物及工程调度规则、社会经济及重要防洪保护对象、防洪备汛信息等基础资料。
(1)自然地理资料:①地形图及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注记、境界与政区、地貌、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植被与土质等主要图层。比例尺为1:2000及以上,缺乏的地区可采用1:10000地形图及DEM数据(公开使用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精度30m,可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网www.gscloud.cn、www.webmap.cn等免费下载);②遥感影像:精度高于1米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或机载遥感影像数据或采用天地图·浙江影像图;③已测河道断面:前期规划设计、防洪能力调查、水域调查等实测的河道断面。断面间距一般为300-500m左右。(自然地理资料应为近5年内的最新资料,超过5年的,应选择编制区域内代表点,进行实测复核。)
(2)水文及历史洪水资料:①收集相关水文站、水位站、潮位站和雨量站的空间位置信息;②收集降雨、水位、流量、潮汐等实测及调查资料,其系列年限为建站以来所有资料,原则上不少于30年。③收集典型大暴雨、大洪水、天文大潮、风暴潮资料,以及设计暴雨、设计洪水、设计潮位、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等成果资料;④收集近年历史洪水资料,包括洪水量级、溃口及分洪情况、淹没情况(范围、水深、演进过程特征、实际淹没图、淹没历时)、损失调查统计资料等。
(3)构筑物及工程调度资料:①构筑物资料,主要包括水库大坝、堤防、水闸、泵站、堰坝和主要桥梁、涵洞、渠道、管网等工程以及高出地面0.5m以上的线状地物(公路、铁路等)的位置、高程等;②工程调度资料,主要包括各类工程的防洪标准,堤防的防洪特征水位,水库洪水调度规则,蓄滞洪区运用条件及调度规则,分洪道运用条件及调度规则,主要闸、堰、拦河坝、泵、涵的运用条件、调度规则,经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等。
(4)社会经济及重要保护对象资料:①社会经济资料主要包括人口、耕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重要基础设施、重要防洪保护对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规划资料等。②人口数据以行政村、社区为基本统计单元,其他统计数据以乡镇、街道为基本统计单元。③社会经济资料应采用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包括县级以上统计部门刊布的统计年鉴、年报和有关部门刊布的统计资料等,社会经济数据的统计年份应一致。④重要防洪保护对象,包括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危化企业(仓储设施)、主要电力设施、通信基站、水厂、重要地下空间等。收集其位置、高程等。
(5)防洪备汛资料:①防汛救灾物资仓库、防汛避灾场所等位置、高程信息。②相关水利规划、防洪规划、防洪预案、防汛手册等。
3.3.2 现场调查与测量
3.3.2.1 现场调查
(1)河道特征
现场察勘河道特征、断面型式、河床质组成、植被情况、保护区下垫面类型等,并参考附录-糙率参考表,初步确定河段糙率。
(2) 水利工程
现场察勘水库、山塘、堤防、堰坝、水闸、泵站堤等水利工程,调查工程建设及变化情况;对河道断面堤(岸)顶高程较低(高)点位进行核实;测量阻水影响较大的堰坝经纬度、堰顶高程、堰底高程、净宽等信息。
(3) 阻水构筑物
现场察勘重要道路基本情况,测量重点关注路段位置、对洪水演进影响、及其与地面的高程差等信息;现场察勘桥梁阻水情况,测量阻水影响较大的桥梁经纬度、桥孔数、单孔净宽、总净宽、底板高程、桥面高程等信息。
(4)重要保护对象
补充测量地形图中未反映的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危化企业、电力设施、通信基站、水厂等防洪重要保护对象信息,获取其经纬度、高程等信息。
(5) 历史洪水
现场调查走访近年发生的洪水情况,包括洪水过程、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水位、洪痕)等相关数据。
(6) 避险转移路线
调查编制范围内曾经开展过的避险转移实践活动情况,搜集水利、应急、乡镇街道及当地民众对于更好地开展避险转移的建议。
3.3.2.2 断面测量
(1)对缺少断面或已有断面不满足洪水淹没图编制要求的河段开展河道断面测量。
(2)河道断面间距不宜超过300m,在下列情况下应当加密:1)河道发生弯曲、转向、突然展宽或者收缩;2)河段所在流域坡面差别较大;3)有堰坝等构筑物改变局部河道地形的河段;4)保护对象(沿河村落、集镇、城镇)所在河段,应至少测量3个河道断面。
(3)河道横断面应当足够长,一般应到河道两侧山脚和穿越保护对象;高度至少应在山脚和保护对象高程2m以上。有重要保护对象时,应加密测点,以真实反映高程分布情况。
3.3.3 洪水分析
3.3.3.1 分析方法选择
洪水来源分析计算采用水文学方法。对横阳支江流域内控制雨量站、水文站的降水、水位、流量等历史数据按照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水文分析计算重点侧重于对极值事件的统计分析,例如历史大暴雨、大洪水等,进而设计不同重现期内的暴雨、洪水。考虑到流域水文站网布设科学合理,故可采用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过程,各支流采用设计暴雨推求各分区设计洪水过程。
洪水分析方法采用水力学方法。根据横阳支江河道断面、地形情况,采用一二维耦合非恒定流计算模型,河道洪水演进采用一维模型,河道两侧防洪保护区采用二维模型,漫堤洪水采用堰流方式将一维河道洪水侧向连接至二维防洪保护区中。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进行不同重现期洪水分析计算。
3.3.3.2 计算边界
洪水计算的上边界条件为设计或实测流量过程。设计流量可采用全省中小河流洪水频率图或其他已有设计洪水成果,或采用推理公式、瞬时单位线、分布式水文模型等方法推求设计洪水,并考虑干支流影响,必要时进行洪水遭遇分析。
洪水计算的下边界条件通常为水位~流量关系、或水位(潮位)过程、或控制性工程的水位过程(或流量过程),对于难以获得上述下边界条件的河道,可采取近似的处理方法(如曼宁公式)计算得到下边界条件。
3.3.3.3 模型构建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文件《关于公布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软件名录的通知》(办减〔2013〕35号),考虑横阳支江流域洪水特性、基础资料情况、堤防漫溢溃决模拟等因素,从软件名录中选用丹麦DHI公司开发的MIKE系列软件作为本次洪水分析模型。一维模型采用mike11进行构建,二维模型采用mike21进行模拟,同时采用mike flood模型进行洪水演进模拟。模型构建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一维水力学模型的计算断面间距不宜超过300m,河道形态变化显著的河段和有工程(桥、闸、坝、堰等)的位置,断面应进行加密。
(2)二维水力学模型的网格边长不超过100m,重要地区、地形变化较大部分的计算网格要适当加密。
(3)对于计算范围内的桥梁、堰坝、闸门等建筑物,应确定其过流计算方法和相关计算参数。
(4)河道糙率应根据河道形态、河床质组成、植被情况等分段选取,有滩地的河道应对横断面进行滩槽划分,分别选取主槽和滩地糙率;对于河道外的区域,应根据下垫面情况选取糙率。
(5)应采用近期实测或调查洪水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并分析洪水计算模型概化的合理性;无历史洪水资料的可参考相似流域模型参数。
4.3.3.4 计算方案
根据《浙江省山丘区中小河流洪水淹没图编制技术要求》,采用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种典型频率,开展各频率洪水模拟计算;对于有库闸坝等防洪工程的河段,进行超标准洪水分析。
3.3.3.5 淹没分析
根据横阳支江河流模型计算结果,开展洪水淹没分析,重点关注洪水淹没范围绘制、承灾体影响分析及避险转移分析。
(1)洪水淹没范围绘制:对于一维水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提取沿程各断面最高水位,形成沿程最高水位线,根据局地地形和DEM数据等资料,采用GIS空间插值及高程比对,得到洪水淹没范围;将淹没范围内各点最高水位减去地面高程,得到洪水淹没水深分布。
对于二维水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提取水深大于0的所有网格得到洪水淹没范围;所有网格的最大水深值的集合形成洪水淹没水深分布,其中淹没水深网格密度不超过90m×90m。
淹没范围按照小于5年一遇、5~20年一遇、20~100年一遇控制。
(2)承灾体影响分析:承灾体影响分析主要在GIS平台上实现,受灾对象以图层形式存储,与淹没范围面图层进行求交计算,推求受淹没影响的人口、资产、重要设施情况,统计不同量级洪水各级水深淹没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指标,综合分析评估洪水影响程度。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以及精度情况,本次选用的洪水影响分析指标包括:淹没面积、受影响人口总数、受影响GDP、受影响重要保护对象、受影响道路等。
①淹没面积
将淹没水深图层根据水深等级进行分级,并与苍南县行政区划分图层进行叠加,统计各乡镇水深的淹没面积。
②受影响人口
人口资料最小单元为乡镇,人口数据采用统计年鉴中各乡镇人口。本次统计认为人口均匀分布,以此将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分布。将人口数据空间离散后,可单独形成人口面图层,将其与淹没图层叠加后统计各淹没水深等级下的受灾人口。
③受影响GDP
根据所获有关GDP指标资料精度,本次统计认为各行政区GDP按地理面积均匀分布,按照受影响面积占总面积之比来计算受影响GDP。
④受影响重要保护对象
根据现场调查测量成果,制作重要保护对象图层,与洪水淹没水深分布图相互叠加,通过保护建筑物平均高程与最大淹没水位相比较,以判别保护对象是否受到洪水影响。
⑤受影响道路
根据所获线状构筑物信息,将其图层叠加至洪水淹没水深分布图,统计线状构筑物过水里程。
(3)避险转移分析:避洪转移分析是在洪水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以转移预案为指导,根据各频率/场次洪水的淹没范围、水深等风险信息,通过对受淹居民点位置、人口数量、设施、道路和避灾场所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根据相关导则编制避洪转移图。
①避洪转移洪水量级的确定
按照方案拟定的洪水及暴雨量级,根据堤防、片区设防标准等确定。
②避洪转移范围确定
以各设计方案淹没分析计算结果为依据,选取各方案计算结果的最大水深值和最大淹没范围图,形成包络图,综合保护区人口分布、安置条件等进行避险转移分析,确定转移范围。
③避洪转移人员确定
避险转移人员根据各方案可能淹没范围内的受灾人口确定。
④安置场所确定
收集分析防汛预案、避灾场所等相关信息,合理的制定和划分避险转移分区,统计避灾场所信息,如可容纳人数、负责人等。
⑤转移路线确定
根据最大淹没范围图、实际道路、人员分布、救灾机构、避险点等综合因素,绘制最佳转移路线。
3.3.4 淹没图绘制
中小河流淹没图绘制是以基础资料收集分析、现场调查测量、洪水分析为基础的成果汇集工作,淹没图主要包括淹没范围图和淹没水深图。
淹没图主要信息包括基础信息、核心信息和辅助信息3类。其中基础信息主要包括河流名称及代码、遥感底图信息,行政区划、居民区范围、危险区、控制断面、河流流向、对象在县级行政区的空间位置;核心信息主要包括典型频率或超标准洪水淹没范围、淹没水深信息;转移路线及临时安置地点;编制说明: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风险情景(含流域基本情况、设计暴雨、设计洪水、库闸坝工程调洪)等;辅助信息主要包括保护对象在全流域的地理位置;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等。
三、验收方式
本项目最终以组织专家验收会的形式,对项目成果进行验收。
四、 进度要求
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普查工作内容,2022年2月15日前提交最终成果。
五、 付款方式
1.履约保证金
中标供应商须向采购人缴纳相当于合同总额5%的履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可以采用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函等形式),履约保证金待项目成果验收合格后无息退还。
2.付款方式
在合同签订签订后15日内支付合同价款的20%为预付款,中标人按采购合同完成该项目,项目验收合格后,采购人向中标人支付剩余合同价款的80%。
六、 其他
1、本项目所有最终成果的知识产权均属于采购人,中标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中标单位保证提供服务过程中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2)本项目所有成果的版权属采购人所有,中标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提供,否则,采购人可按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及项目合同追究中标单位的一切责任。
3)本项目作业过程中由采购人提供的所有资料或数据均属采购人所有,中标单位不得在合同规定之外自行处置数据,不得自行删除、复制、修改、转移数据,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提供。否则采购人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并且享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人员约定
2.1、采购人有权要求中标供应商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配合采购人的各项工作抵达采购人指定地点(含验收、售后服务、突发事件的应对等),中标供应商未经采购人允许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如拒不履行的,第一次扣罚5000元,第二次10000元,逐次按5000元递增,超过三次,采购人有权变更项目负责人,中标供应商须无条件响应,否则采购人有权终止合同,并收取其违约金为合同总价的20%给采购人。
2.2、列入负责本项目人员如要更换,需经采购人同意,每换1人次罚款5000元,第二次罚10000元,逐次按5000元递增,擅自更换或不到位属违约行为。如成交单位擅自更换项目负责人,按每人次20000元的标准收取违约金,如拒不整改的,采购人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并收取其违约金为合同总价的20%给采购人,且享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3、服务要求:
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文件精神要求,最终成果须通过采购人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
1).中标供应商在履行合同义务期间,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委托单位的合法权益。
2).中标供应商应组建能够满足本项目服务需要的项目小组,按照工作范围和内容完成项目工作,并按约定向委托单位汇报工作进展。
3).投标供应商应在投标文件中明确投入本项目服务的人员基本配备。
4).投标供应商应在投标文件中明确投入本项目使用的工具器具仪器设备等详细数量及现况。
5).中标供应商应自行承担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责任,采购人及使用单位任何情况下均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6).项目实施过程中,中标供应商应自行与相关部门、街道协商,调取调查相关数据。
7).后续配合要求:在项目成果通过验收并实施过程中,按照项目实际需求,配合采购人进一步完善成果细节,以满足建设要求。
8).投标供应商应在相关领域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对本项目后续发展有深入研究,拥有相关专业技术团队,有较强研究基础,熟悉本区情况。
9).本次评审验收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包含在本次报价中。
4、其他事项
4.1、供应商的投标报价应为完成上述所规定采购内容的所有费用,本次报价为供应商所能承受的最低、最终报价,包括人工、材料、提供成果、管理、税费及成果验收、分批次进行审查的会务费(专家费)、风险费及采购代理费等一切与之相关的所有费用。供应商应列入而未列入其中的费用,均视为已包含在内,并承担一切风险责任。供应商应结合采购内容、要求,市场行情及自身的竞争能力,确定最终报价。
4.2、采购人有权对中标供应商实行外业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中标供应商应无条件配合。
4.3、安全责任:供应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人身意外事故由其自行负责,与采购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