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是响应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立的议事协调机构,由市长担任总指挥长,分管副市长担任现场指挥长。指挥部以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示范标杆为目标,超常规、高标准推动东莞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项目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充分彰显“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兴”的山水特色;以行政文化中心、两轴三节点地区、国际商务区、三江六岸地区、黄旗南片区建设为战略抓手,着力优化城市格局,提高城市品质,全面提升东莞的长远竞争力和市民幸福感。
图1 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示意图
三江六岸地区是东莞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体现山水城市特色的核心空间,总面积48.7平方公里,包括以东江南支流(含东莞水道)、中堂水道、汾溪河三条水系为依托的70公里岸线的主城区城市滨水空间,是东江流域中滨水资源最丰富、开发条件最成熟、滨水特色最精华的段落,按照“生态强心、文化复兴、产业镇兴”的整体思路,打造承载东莞复兴历史文化,彰显水岸生活的展示区域。
为充分发挥规划引导控制作用,为高品质山水城市建设提供高水平的规划保障,指挥部在前期已开展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标准指引》、《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概念设计》、《三江六岸土地资源摸查研究》、《东莞记忆项目概念策划》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三江六岸遗产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调查及价值研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二、研究范围及规划范围
(一)研究范围
以东莞市城区片区为界,包括6个镇街:莞城、东城、南城、万江、高埗、石碣,未来是中心城区强化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总面积29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7万人。
图2 三江六岸研究范围
(二)规划范围
原则上规划范围不应小于三江六岸管控范围(48.7平方公里),实际规划范围可结合设计单位综合考虑适当规整。
图3 三江六岸规划范围图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攻守
本次规划在三江六岸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承上”即是对之前工作的整合,“启下”是面对项目实施做好“防守”和“进攻”。明确把关控制原则,做好底线“防守”;明确内容引导方向,主动“进攻”。
(二)注重实操
规划应契合三江六岸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实施主体发展需求和投资力度,具有高度实操性,能有效控制和引导各个阶段的开发建设。
(三)突出特色
突出“水”概念,做好历史文化文章,深入研究、拓展思路,引领三江六岸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休闲区。
四、工作内容及重点
1、规划目标
有效保护与活化三江六岸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协调城市开发建设与传统风貌保护关系。
充分挖掘三江六岸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激活释放新的空间活力节点。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诉求。
2、规划重点
2.1 三江六岸地区现状历史文化资源摸查及入库
结合现状调研及资料查阅,确定三江六岸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特色村落、工业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历史资源数据库,实现历史资源数据可查、可看、可分析、可维护。
2.2 三江六岸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明确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构成,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将评估对象的各个要素按照不同属性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进行综合评估、分级分类,为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理性依据。
2.3 三江六岸地区保护与开发原则、策略、区划
确定总体目标和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确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界限和环境协调区,提出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2.4 重点地段保护利用规划方案
对重点历史文化地段(包括但不限于东莞记忆片区、袁崇焕历史文化区、榴花公园周边地区等)的用地布局、建设功能制定详细设计与管控体系,完善地区用地功能结构、布局、功能配置和交通组织方案。明确地块使用性质、兼容范围、土地开发强度等规定性指标,提出建筑体量、高度、风格、色彩等指导性标准。
提出与重点地段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农田、乡土景观、自然生态等景观环境的保护要求。
图4 重点历史文化地段分布图(包括但不限于该范围)
2.5 三江六岸地区城市更新单元历史文化管控要求
对三江六岸各涉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更新单元提出保护利用管控要求,区分更新单元类型,提出管控指导建议。
2.6 三江六岸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策划
整合三江六岸旅游资源,策划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项目,构建丰富的文化旅游项目体系。提出展示与利用的要求与措施。
2.7 近期规划实施建议
提出近期实施计划及实施方案。
五、成果要求
本次规划成果应符合国家、省市的规范标准、要求,对空间形态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图纸和图则。成果内容必须清晰完整,能准确、完整地阐述规划意图和控制要求,并应结合项目实际创新成果内容与成果表达。
1、文本及说明书
2、规划图纸(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图纸):
1)区位分析图
2)历史资料图若干
3)现状分析图若干
4)保护规划图若干
5)重点地段规划图若干
6)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协调与指引图若干
7)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与旅游开发图若干
8)近期重点地区实施方案图
3、提供可动态维护的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4、管控手册
应分区、分类形成管控指标表,配合示意图说明,形成简明扼要的规划建设项目管控手册。
5、配合完成宣传物料
1)公共宣传册
2)宣传海报若干
6、多媒体及三维动画演示
多媒体及三维动画演示是对目标定位、功能格局以及空间效果的相对直观、生动形象的意向表达。多媒体及三维动画演示片不少于10分钟。为保障制作效果,中标单位应从中标费用中预留总计不少于10万费用用于专题的多媒体动画制作。
六、编制周期
项目工作总周期约8个月, 要求于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并按照以下时间节点提供阶段性成果:
(一)初步成果阶段(5月)
2020年5月底前,完成现状调研及座谈访问,提交初步目标定位、架构设想、规划策略,向招标人组织的现场汇报会汇报初步成果。
(二)中期成果阶段(6-9月)
2020年8月底前,提交完整的中期成果文件,向招标人组织的现场汇报会汇报中期成果;9月底前,开展专家咨询会工作,向招标人组织的现场汇报会汇报中期深化成果。
(三)终期成果(10-12月)
2020年10月底前,完成全套成果意见征求稿,向招标人组织的现场汇报会汇报终期成果;12月底前,完成专家评审工作,向招标人组织的现场汇报会汇报终期完善成果。
注:整个编制周期内,《三江六岸遗产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调查及价值研究》应预留至少2场次专家咨询(评审)会的时间窗口和会务费用,专题每次会议时间不少于半天,专题每次会议专家不少于5人。
七、投标结算方式
中标单位应在招标人支付款项前,将发票送至招标人,发票抬头名称与招标人名称一致,付款时间以付款划出款项之日为准。结算方式具体如下:
1.合同签订,中标单位开展工作,形成初步成果并得到招标人认可,向招标人组织的现场汇报会汇报初步成果后,招标人在收到请款申请 15 工作日内,支付 20%合同款。
2.中标单位提交中期规划成果且成果经招标人组织的专家咨询会评议后,招标人在收到请款申请15 工作日内,支付 30%合同款。
3.中标单位提交完整规划成果且成果经招标人组织的专家评审会审查通过后,招标人在收到请款申请15 工作日内,支付 20%合同款。
4.中标单位提交修改后完整规划成果并得到招标人认可,向招标人组织的现场汇报会汇报后,招标人在收到请款申请 15 工作日内, 支付 20%合同款。
5.中标单位完成规划后期服务后(后期服务时限为提交完整成果后六个月以内),招标人在收到请款申请 15 工作日内, 支付 10%合同款。
6.中标单位应理解政府部门付款的相关程序,因招标人使用的是财政资金,招标人在前款规定的付款时间为向政府财政支付部门提出办理财政支付申请手续的时间,不含政府财政支付部门审核的时间。因政府财政支付审批流程及办理手续而造成项目支付进度有所推延,而导致招标人逾期付款的,招标人不承担逾期付款违约责任。